70年前,贫困的父亲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向朋友借了4担米;如今,87岁高龄的儿子找到失散多年的恩人后替父还债。4月25日,当嘉兴老人章忠泉在杭州九堡见到已过古稀之年的陆家三兄弟时,对方根本不知道章父借米这回事,更没想到有人要来还恩情。对章忠泉送来的1万元现金,三兄弟婉言谢绝,而为了完成父亲守信践诺的遗愿,章忠泉将这笔钱捐给了嘉兴市红十字会,并留下了恩人的名字“陆松茂”。
言必信,行必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章忠泉父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用一个家族两代人70年的坚守,撑起了诚信的一片天,也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亲切地称他们“守信父子”。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视诚信为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千百年来,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广为流传,“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然而,随着现代中国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急剧转型,诚信传统也不断受到拜金主义的侵蚀,有人把坑蒙拐骗作为发财之道,有人把弄虚作假当成晋升之法,有人企图通过抄袭剽窃成就学术之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反观“守信父子”,父亲病重弥留之际,仍不忘嘱咐儿子“等日子好过了,一定记得把米还回去”;儿子举家搬迁多次、与恩人失联多年,耄耋之年还在践行父亲的承诺。这种道德之美引人喟叹,感动之外更令人心向往、行思齐。不夸张地说,“守信父子”留给后人与社会的,绝不仅仅是1万元捐款,更有坚守诚信的信心与勇气。于你我而言,致敬“守信父子”,致敬他们在生活点滴中对诚信的执著,正确认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不完美,不轻易地愤世嫉俗、以偏概全,这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坚守道义良知的意义所在。
亚当·斯密说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基础是道德。今天,透过这句话重新审视诚信的时代价值,不难发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已不只是古训,更是当代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也正因此,为“守信父子”点赞,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过分。因为,个体对公道的坚守与平凡人的自我约束,正是诚信社会的底线,也是重塑诚信精神的开始。
感谢“守信父子”。希望他们的义举不只触动整个社会,更深入每一个当代人的灵魂,让我们明白:诚信从未稀缺,只会在传承中愈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