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入实地验收阶段,我市迎检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今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实地验收组来到我市进行实地验收。
创建目标全面完成
2013年10月,嘉兴市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全省唯一的示范区创建城市。创建启动以来,嘉兴紧紧围绕“具有嘉兴特色、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省文化厅公布的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嘉兴已连续两年排名位居全省第一。对照《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东部)》,标准提出的7大类28项72个指标,嘉兴全部达到“优秀”,高标准完成了示范区创建要求。
截至2015年年底,嘉兴创建规划34项共37个主要指标已全部完成,达标率为100%;其中,图书馆持证读者占服务总人口比率、市县两级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市县两级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场次、投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金等多个指标完成情况达到创建规划的200%以上。
另外,针对薄弱环节和创新突破项目,我市在创建期内共列出32个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如: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提档升级;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两员”制度全面覆盖,并在全省得到推广;文化馆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及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资源整合发展的“嘉兴经验”,已在全市全面实施。
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在创建期内,嘉兴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也显著提高。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嘉兴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城乡覆盖率已达3.3万人每馆,接近发达国家水准。图书馆人均藏书已由创建初期的1.23册提高到1.5册,持证读者占服务人口比率从12.6%提高到17.1%,年人均到馆次数由1.87次提高到2.6次,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而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2014年、2015年,全市开展广场文艺演出1610场次和1846场次,观众140多万人次和218万人次;歌舞戏曲下乡演出2451场次和2579场次,观众190万人次和164万次;电影下乡12236场次和12511场次,观众170万人次和521万人次;举行公益培训2051次和3754次,参加人数82355人和95871人;讲座展览1605场和2275场,文化走亲828场和722场。已实现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看1.17场电影、每年看5.45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4场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促进了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
另外,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全市平均每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数已达3.6支,是创建初期的1.8倍;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平均4.4人,为创建初期的1.7倍。截至2015年底,嘉兴市民通过“文化有约”网站总访问量已突破300万次,推出项目2657项,计9286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150多万人次。
示范效应日益突显
2016年1月13日至15日,文化部在北京对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城市制度设计研究课题成果进行了集中评审,经过成果审核介绍、成果展示汇报、现场提问和专家打分等环节,最终我市以东部地区第二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验收评审。文化部已正式发文,确认我市制度设计研究评审结果为“优秀”。
事实上,嘉兴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受到了文化部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多次应邀在全国示范区建设论坛、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人民网、浙江在线等中央和省级媒体60多次报道了嘉兴的创新实践,其中专题深度报道10多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嘉兴已成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设考察基地、全国文化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创建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考察团52批次,公共文化服务的“嘉兴模式”全国瞩目,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文化品牌深入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阅读是最基础的群众文化需求之一,不仅城市的市民有阅读需求,乡镇农村的百姓也需要用书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嘉兴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并在业界被称为“嘉兴模式”,成为成功的文化品牌。
当然了,说到文化品牌,那就不得不提“文化有约”了。“文化有约”通过供给模式创新,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综合性、一站式平台,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截至2015年底,“文化有约”网站总访问量已突破300万次,推出项目2657项,计9286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150多万人次。
另外,嘉兴还成功打造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双年展等特色文化品牌,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画种·动漫展区作品展、“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公益演出、“红船向未来”──首都文艺志愿服务联盟走进嘉兴等重量级文化活动。
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也不少,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四季不断,“帮兄弟回家”、“夕阳红e族”、“禾禾”等面向新居民及其子女、老年人、少儿、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服务品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