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美丽嘉兴”建设迎来低成本融资渠道
2016年2月17日 08:44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方 霞 通讯员 张 屹

  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年版)》,政策东风“劲吹”下,绿色金融发展掀起了不小的浪潮。1月27日、28日,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簿记发行境内首批绿色金融债券,获批额度总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国内绿色金融债券从制度框架到产品发行的正式落地。

  这也意味着嘉兴的“五水共治”“腾笼换鸟”“三改一拆”等工程将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近日,市金融办专门召开了绿色金融债推介座谈会,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研发绿色金融产品,优化绿色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会上,兴业银行向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农经局、嘉实集团、嘉服集团、嘉城集团、嘉通集团、嘉源集团等介绍了绿色金融债和绿色金融重点产品。境内绿色债券“破题”

  绿色债券是近年来国际债券市场兴起的一个新的债券品种,其募集的资金将专门为可实现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提供支持。2015年,金风科技在境外成功发行3亿美元绿色债券,成为中资企业的首单绿色债券;2015年10月,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首单绿色金融债,开启了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先河。

  2015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同日,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年版)》,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绿色债券的推出不仅顺应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也能提升银行中长期项目放贷能力,体现了金融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同时,发展绿色信贷,还要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提升投资者积极性,促进绿色投融资良性互动。

  事实上,绿色金融也被视作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过去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以后要用多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比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来推动绿色投资。他透露,随着国内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明晰,未来几年将迎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黄金期。而绿色金融债目前刚起步,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供较低成本融资渠道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在推介会上指出,绿色债券市场将为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较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或将会给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绿色债券可为绿色投资提供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绿色转型。”上述负责人介绍。

  兴业银行积极参与了“绿色债券”的相关研究工作,探索发行绿色金融专项债券。据介绍,该行2015年一季度已在境内发行300亿元金融债券,专项用于环境金融业务投放;2016年1月21日收到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发行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的批文,通过积极开拓资金来源,更好服务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除了绿色金融债,还有绿色企业债。绿色企业债是企业发行的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用于支持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的12个具体领域。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发改办财金[2015]3504号)的通知,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将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另外还有绿色政府债,发行主体为地方政府,专项用于辖内绿色项目建设。2014年5月浙江省列入地方政府自发自还试点,发行规模不得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当年发债限额。

  助力“美丽嘉兴”建设

  作为绿色金融债发行首批“吃螃蟹”的金融机构,兴业银行在其近日召开的“集团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发布研讨会”上透露,该行正发挥其集团化、多牌照经营优势,打造集团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包括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在内的产品和服务。

  兴业银行嘉兴分行积极践行绿色金融理念,致力于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业务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截至2015年12月末,累计为32个重点项目提供绿色金融业务授信111亿元,绿色金融表内信贷余额占比已达到全行公司表内信贷余额的60%,在兼顾企业、银行、社会多方利益的同时,实现了可持续、和谐发展。截至2015年末,兴业银行嘉兴分行累计为29个“五水共治”项目提供授信108亿元,项目涵盖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管网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领域。

  对于未来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兴业银行嘉兴分行也是信心满满。该行负责人表示,将力争打造成为嘉兴地区绿色金融产品线最宽、产品类型最丰富、服务能力最专业的“绿色银行”,为建设美丽嘉兴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