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是什么?是浓浓的乡情。
少年时代,乡音就已经注入了我们的血液与灵魂,就像我们的名字,与我们紧紧相连。故乡,是我们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是你留下来又想出去,出去了又很想回来的地方。离开故乡,看不到家,看不到瓦楞上摇曳的蒿草,看不到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听不到哞哞的牛叫……
春节来临,远离家乡的游子,启程回家。回家过年,又可听到那吴侬软语的乡音,定会激起儿时的回忆,猛然心头发热。过年的种种习俗,又浮现在眼前。
旧时,家乡从农历腊月廿三起,进入过年的程序。家家户户祭灶、送灶,迎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耳边响起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乡音俗语:“馋嘴佬佬,廿三送灶;狗屁倒灶,廿四送灶。”人们一直穷尽所能,来讨好“能在上天面前说上话”的灶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腊月廿三夜,各家点上香烛,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酒果,还有肉馅粑粑以及好鱼好肉。“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叨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灶神上天,是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与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
但“送灶”怎么又与“狗屁倒灶”扯在一起呢?说来也很有趣。狗屁倒灶,原本是指被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等小事所缠而心烦意乱。但在家乡,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形容吝啬、斤斤计较、不大方。据说,这与朱元璋祭灶有关。到了腊月底,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就把腊月廿三灶神上天之日的所有三牲供品都撤了,只剩一碗加了糖的糯米饭放在灶头。他这么做,是想用最寒碜的供奉,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诉说百姓的窘迫,从而求得风调雨顺的福祉。于是,就有了“狗屁倒灶,廿四送灶”之说。
按传统,过年前,各家各户要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宅邸面貌井然有序,里里外外展现出清新之貌。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除的风俗,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和祈求。
腊月廿三起,家家户户开始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首先必须磨粉,以备包汤圆、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多数人一年中一般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穿上新的,图的是一个新(兴旺)字。还有,家家户户要贴福字。福,一向是人们所追求的。从前有“五福”之说,就是长寿、富足、平安顺遂、有智慧、有德行。《说文》的说法则简洁得多:“福,备也。”什么都具备,一切都顺利就是福了。故乡人为了求福,处处用心,春节期间,福字红方到处可见。蝙蝠因为与“福”谐音,于是充当了福之图像。五只蝙蝠以头相对,围成一个圆圈,象征“五福临门”,或用蝙蝠与古钱组成“福在眼前”,另外还有五福和合、五福捧寿等。无锡惠山泥娃娃的代表是“大阿福”,基本造型是个胖娃娃,穿五福袄,抱大青狮,微微含笑,敦厚可爱。
最令人难忘的是除夕,各家长幼齐集宅院,即使是出门在外者,也要尽量在除夕前归家与亲人团聚。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尽享天伦之乐,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得有一条鱼,人人尝一口,说是“年年有余”。做生意的人家,一般都选择鲤鱼,代表来年有余利。小孩吃饭,平时是不准剩饭碗头(碗里饭吃剩)的,但是年夜饭可以剩饭碗头,意思是有吃有剩。吃了年夜饭,小孩还可得到一份盼望已久的压岁钱。老人们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许多家庭长者,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边吃杂食边说笑聊天。到子夜时,一些人还会赶往寺庙,争烧头香。
初一清早,老少衣着一新,鸣鞭炮,吃酒酿,品年糕。烧草常用芝麻秸豆秸之类,有祝愿新岁步步高的寓意,因其燃烧时噼啪作声,又有取吉利之意。客至,以炒长生果(即花生)、炒蚕豆及烟茶奉敬。路上遇人,则互相作揖,恭贺新禧。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真诚祝福的乡音,溢满街头巷尾,一片祥和。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的习俗。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店家更为起劲。大年初五的子时,店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香烛燃起,光耀满堂,供品极为丰盛。接着,大放爆竹,其声势之大,竟甚于大年初一的凌晨。正所谓:“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到了十五元宵节,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乃是取团圆、吉利之意。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街上各店铺悬灯于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有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
春节回家,听到乡音,顿时会找到归属感。正如上海作家程乃珊所说:“方言,永远是盛载历史的一注活水泉。虽然多半很琐碎、很市井,但够本色,没有什么修饰,就像未经分离的刚挤出母体的鲜牛奶。虽然带着一点臊气,却自有一股难以掩抑的激情躁动扑面而来,洋溢着生命力的新鲜和原味。”回家过年听乡音,真好像吮吸着“刚挤出母体的鲜牛奶,虽然带着一点臊气”,也许会增添浓浓的乡愁,但它却能使人重返童年,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