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经济薄弱村增收难、脱贫难这一困境,最近,新塍镇牵头14个薄弱村“抱团取暖”,共同出资建设标准化厂房,探索出一条“房东经济”脱贫之路,以厂房租金来弥补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日前,记者在嘉铜公路和兴园路口看到,施工场地内工人们正忙得火热。据了解,今后这片区域内将要建起4幢标准厂房,建设用资金达到4200万元,而且这个建设项目是由新塍镇的14个经济薄弱村“抱团”参与共建的,整个项目预计到2017年3月完工。
可是早在这个项目开工建设前,资金上便出现了不小的缺口。“这个项目需要大约4200万元,14个村集资下来,仍然存在1200万元的建设资金缺口,所以我们14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进行融资和标准厂房的管理。”嘉兴市欣村投资公司董事长陈德明介绍说。
记者还了解到,在这个项目开工前,嘉兴市的一家企业便立即签订了合同,只要厂房一竣工,这家企业就马上入驻。“初步商定每年有一百四五十万元的租金收入,14个村再平均下来的话,一个村也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了。”陈德明说,14个经济薄弱村“抱团”后,可实现每村每年都有一定的集体收入,并且厂房的建设也能带动当地的就业,成为村集体经济拓收、增收的新渠道。
其实,陈德明也是其中一个经济薄弱村的党委书记,他所在的富园村是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不仅经济底子薄,而且壮大集体经济的渠道也窄。“以前单打独斗,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靠一些房屋租金和零星的土地流转有偿出租,而且这些项目的出租,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陈德明坦言说,要壮大村集体经济需要创新思路,才能拓宽增收的路子。
就在2015年7月,富园村和其他13个经济薄弱村争取了这个“抱团”项目,以建设标准厂房为主要途径,用厂房租金来弥补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而且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新塍镇不少经济薄弱村都在想着法子让集体经济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2004年之前,潘家浜村村级集体收入只能保证每年的开门费用,全村基础设施投入基本为零,只有一条通村公路进行了硬化,而现在潘家浜村不仅加入这个联建厂房的项目,而且借助特色小水果产业发展契机,推动土地流转,同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营造美丽宜居环境,为村级集体经济创造新增长点。
而思古桥村则与华之毅集团投资建设嘉兴市红庵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发展集苗木花卉、瓜果蔬菜、休闲采摘为一体的高效农业与现代休闲农业。借助村企“联姻”,思古桥村走上了从“项目输血”到“合作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