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五水共治”的深化年、攻坚年、巩固年。今年以来,洪合镇上下咬定青山不放松,咬紧牙关不懈怠,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持续推进各项“五水共治”工作。通过坚持强化治水责任,深化治水攻坚,完善落实长效管理,切实巩固治水成果,“五水共治”治出了洪合的秀水美景,全镇城乡面貌因此焕然一新。
落实责任 治水攻坚
昨天上午,在洪合镇区的横泾桥港河道内,十多个曝气装置等距排列,在河道内鼓起了阵阵水花,而在每两个曝气装置的间隙,一个个生态浮岛也是排列整齐,不仅美化了河道,而且丰富了河道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曝气装置可以有效地加快河道内有益微生物菌的生长,而通过微生物的消化,河道水质将不断地变好。”
据洪合镇治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洪合镇的“母亲河”,今年以来,洪合镇大力实施了横泾桥港水域综合整治工程。一直以来,由于地处洪合镇区,加上河道两岸集中居住了大量的新居民,横泾桥港这条洪合的“母亲河”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工程首先通过招投标,引进了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对该河开展了河道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
在实施河道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洪合镇按照水岸同治的原则,对横泾桥港河两岸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违治乱工程,目前,沿岸数百米的违章建筑已基本拆除到位。而根据横泾桥港水域综合整治规划,下一步,洪合镇将在横泾桥港河与相连的洪建港两侧,兴建集生态公园等为一体的绿道,并以此有机串联集镇主干道和城乡居住区,使整个横泾桥港水域的环境质量得以彻底改善,成为洪合镇“五水共治”的样板河。
其实,横泾桥港河的综合整治,只是今年洪合镇深化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的缩影。在去年于全区率先完成全部48条56.96公里垃圾河、27条43.2公里黑臭河治理任务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洪合又按照全区“五水共治”工作的安排部署,全面打响了列入2015年“清三河”计划的14条9.69公里的黑臭河“春季治水战”,通过建立“一河一策”、“一河一档”进行综合治理,截至6月底已基本完成了14条河道的整治任务。
而除了“清三河”攻坚行动,洪合镇还针对工业污水全入网攻坚战,加快推进了印染行业的整治规范。按照“关停淘汰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整合入园一批”的原则,洪合持续推进印染行业整治提升。目前,全镇印染企业已由33家降为目前的14家,印染行业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今年涉及1271户农户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行动,也在洪合全面推进中,截至10月,行动方案设计已全部完成,并已经开工建设970户、完成建设672户。
建立长效 巩固成果
自从11月新近承接洪合镇南片5个村的环境保洁工作以来,嘉兴嘉环清洁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志明,每天都要开着面包车在各村组之间来回巡查,一旦发现垃圾桶满溢或者河面存在漂浮物的情况,他就会及时通知该片区的保洁人员,及时进行清理和打扫。
今年以来,为了确保“五水共治”成效,切实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洪合镇在开展城乡环境“四位一体”长效保洁工作中,全面探索实施了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垃圾上门收集新方法——“以桶换桶”新模式,确保“垃圾不落地”。“‘以桶换桶’就是由村统一给各家各户配备垃圾桶,替代以前路边的固定垃圾箱,并采用保洁员上门收集的方式杜绝二次污染。”郑志明说。
自今年2月份以来,洪合镇先在北片5个村试点环境保洁市场化运作,推行“以桶换桶,垃圾不落地”的垃圾日常清运模式。仅良三、新王桥和大桥三个村,就先后投入35万余元,用于购置360升带盖垃圾桶230只、100升垃圾桶1000余只,改造垃圾中转站9座,并配备32名保洁员及专业电瓶三轮车、垃圾压缩车、专用清洗车若干辆以保障垃圾日常清运的正常运转。
市场化的运作加上垃圾清运新模式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洪合垃圾清运效率,基本杜绝垃圾焚烧现象,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减少了投诉举报现象,让这几个村的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目前,这一新模式已经在洪合镇全面实施,不管是水中还是岸上,有了去处的垃圾不再被随意乱丢乱扔,而只要发现有垃圾存在,也都会被第一时间进行清理,有效地保持了环境卫生。
在“四位一体”长效保洁之外,实现“河长制”的全覆盖,无疑为洪合巩固“五水共治”成果上了双保险。今年,在“河长制”的工作实践中,洪合不断加强“河长制”的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洪合镇“河长制”管理考核办法(试行)》,以及《2015年度洪合镇“河长制”督查办法》。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并根据考核结果对“河长”实行奖惩,激励村镇两级“河长”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区治水办要求,全镇还对“河长”公示牌的设置和公示内容进行规范。这些举措不仅让河长巡河确保治水成效成为常态,更方便了全民参与到“五水共治”工作之中,及时发现和处置涉及河道卫生和污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