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0日上午,在新塍镇富园村19组的通组道路旁,一队工班正在清理一处集中拆除后的生猪养殖场。这是该村最后一户因没有签署退养协议而进行集中拆除的生猪养殖户。
据了解,该生猪养殖场面积约340平方米,当时的生猪存栏约100头,违法侵占了耕地面积约1亩。“对该户的拆除前后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新塍镇畜牧所负责人潘陈苗说,富园村位于划定的禁养区范围,2013年确认该处为违法建筑后,前前后后上门动员了上百次,“9月30日前,该户还是没有签约,按照镇里相关规定,对该养殖场进行了集中拆除”。
随着完成该生猪养殖场的集中拆除,富园村实现了生猪全面退养,成为了“无猪村”。“三年前,我们村约有500户生猪养殖户,现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全部退养。”该负责人说。
记者从秀洲区农经局了解到,新塍镇生猪散养户已从年初的2972户46907头减至目前的475户8231头,实现了禁养区全部退养、限养区无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的目标。
秀洲区生猪养殖第一大镇的成功瘦身,正是三年来秀洲区推进生猪减量提质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连续两年的攻坚基础上,今年初以来,秀洲区以新塍镇为重点,针对违建猪舍拆除扫尾、无环评养殖大户关停、禁养区禁养和散小养殖户减户,实施《拆违退养减量“百千万”行动》,减棚、减量、减污、减散同步推进。
截至11月9日,全区累计拆除违建猪舍4.67万平方米,拆除养猪户养殖设施2903户。其中,253户无环评的养殖大户已全部拆退或减量至50头以下,905户禁养区养猪户已全部退养,全区生猪散养户从年初的4900户79255头减至1581户20637头,原有的“低、小、散”养殖格局正在不断改变。
在推进生猪减量提质的同时,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也在不断落实。从拆除现场回到办公室,潘陈苗便登录了“秀洲区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查看当天各村生猪养殖户和存栏量的变动情况。
“每个村都有一个档案,村里有专职管理员负责数据收集和实时更新,区级部门也能同步看到数据更新、汇总情况。”潘陈苗说,由村、镇、区构成的三级信息网络,成为了生猪养殖长效管理的有力工具,提升了动态管理的能效。
除了建立生猪养殖信息管理平台,在构建常态严管倒逼机制中,秀洲区各镇、村干部按照生猪养殖准入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散养户5个准入条件,定期上门抽查清点数量,并及时更新。通过对超量养殖差异化收取养殖污染防治费、对排污等违法行为加大执法查处力度等措施,倒逼养殖户主动退养和减少散养户直排。值得一提的是,秀洲区各镇实现了农户报告、专业队伍收运、工业化集中处理机制的全覆盖,今年已累计收处病死猪15835头、死亡家禽14070只。
此外,秀洲区对拟保留的3家规模猪场,按照《秀洲区规模畜禽养殖场规范管理实施办法》和《浙江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试行)》规定,执法倒逼督促整改,并联系浙江大学教授结对提供技术支撑。目前3个猪场存栏从年初的8655头压缩到了目前的5662头,其中新塍大运河养殖场和洪合生华养殖场已通过污染治理达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