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纪实
2015年9月18日 08:25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耿俪洳

  7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1700年城市建立史……在嘉禾大地上,时光带走了过往的辉煌,岁月却沉淀出如今的灿烂。千年古城、运河明珠、革命圣地、丝绸之府……在一张张华丽的文化名片上,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正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夺目光芒。2011年1月,嘉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8月,我市以优异成绩成功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

  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构建“具有嘉兴特色、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两年多来,嘉兴不断掀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潮。开展系统化创建、打造特色化品牌、推进集成化创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文化馨香满禾城,服务甘霖润民心,是这座城市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文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现代城市来说,经济是力量,景色是形象,而文化则是灵魂。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同样,也只有这样的城市才能保持和发展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生产和开拓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维护和保障了城乡群众、新老居民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城乡覆盖率已达3.3万人每馆,接近发达国家水准;人均藏书1.5册、图书年流通率达到1次、年人均到馆次数2.44次等多个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等创新经验做法得到文化部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为各地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和模式。

  ……

  梳理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阶段取得的成效,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金琴龙倍感欣慰。平等共享文化资源,全面感受文化服务。回首过去,嘉兴文化建设脚步从未停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兴模式”。

  2004年,嘉兴率先开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索。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以新华书店集团图书品种和资源为保障,民营书店自愿加盟连锁经营模式的诞生。数十万种图书走进乡镇、走到农村,数百万城乡居民共享均等文化资源。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嘉兴模式”以“小”创“大”,实现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探索不间断,创新无止境。2007年,嘉兴再度进行大胆尝试。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为落脚点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诞生。乡镇图书分馆、村(社区)图书分馆……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从“点”到“面”,践行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民性与均等性。

  “无论是在示范区创建前还是在示范区创建中,建立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社会群体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金琴龙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现着用文化成果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用文化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已成为支撑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

  惠民: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我现在基本每天都会上‘文化有约’网站看看,为孩子约上一些合适的活动。”家住市区烟雨社区的何女士表示。免费的培训、讲座、亲子互动活动等,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精彩。

  图书、藏品、歌舞、戏剧……数百种文化资源全面汇聚。培训、展览、辅导、讲座……数百万嘉兴市民品味馨香。以“共享和均等”为理念,以“资讯便捷、双向互动和零距离参与”为目标,2011年7月,嘉兴启动“文化有约”项目,整合公益性文化场馆资源,全方位满足市民文化渴求,成为市民了解文化资讯、参与文化活动、交流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

  2013年,嘉兴“文化有约”项目深入拓展。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引入团购服务供给界面,“文化有约”将所有活动资源包装成文化产品统一上架,让市民通过预约方式参与活动。从系统内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到系统外的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从公益性文化场馆到民营性文化机构,如今,“文化有约”项目已延伸到各县(市、区),并成功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惠民,是嘉兴文化建设和发展始终坚持的原则。2013年,嘉兴全面吹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号角。文化惠民脚步铿锵向前、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加强。

  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学、采、送、种”四大系列实践活动,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群众的思想感情,推出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活动。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丰富农村文化内涵、构建农民精神家园。目前,全市301家农村“文化礼堂”配套推出的服务菜单及系列文化活动,深受百姓欢迎和好评。

  “村里活动可多了,不仅有歌舞表演、戏曲演出,还经常放免费电影,日子过得很热闹!”平湖市独山港镇运港村村民高在观说。如今的嘉兴,就算身处偏僻农村,文化生活同样很精彩。

  创新:“嘉兴模式”的持续拓展

  “围绕用活文化馆的最大资源——‘人’,浙江省嘉兴市进行了大胆创新。”8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专职专业专心:嘉兴念活文化经》一文,以文化馆如何“从逆境中突围”为主题,报道了我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探索。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单位,文化馆因体系的完整性、功能的综合性,不仅是政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渠道,还是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传播价值理念的重要阵地。但设施孤岛运行、资源分配不均、人员上强下弱、服务城乡有别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文化馆的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海盐县在全国率先创造以“人”为纽带,以县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支馆的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同时,以嘉兴市文化馆为中心馆,以“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为主要特点的“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

  “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将‘中心’和‘末端’紧密相连,以‘人’为纽带实现文化资源、服务和品牌上下互通,切实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这是专家对嘉兴这一创新举措的肯定。

  在关注文化馆的同时,嘉兴还将创新的目光投向了农家书屋。今年4月,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关于推进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资源整合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7月初,市本级农家书屋率先开启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整合。

  以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手段,建立农家书屋图书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与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平台的互联互通、纸质资源的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的共享共用,切实解决农家书屋资源少、更新慢等问题,我市农家书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个大命题,嘉兴还需不断努力。”金琴龙表示。今年6月,我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中,率先明确提出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

  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嘉兴公共文化建设正在开启新的征程。

标签:文化 责任编辑: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