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记者走进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暮色下的乡村倒影在清澈的湖面上,除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整个村庄宁静安详,偶尔有燕子掠过水面,划出一道轻巧而敏捷的弧线……
有谁知道,一年前的这里,走进村庄就能听到喷水织机的轰鸣声,偶尔还会看到一小段“牛奶河”……随着秀洲区“五水共治”的全面推进,油车港镇瞄准散户喷水织机,悄然上演了一场整治大行动,全方位鼓励喷水织机专业户转产转业。
一年过去了,当初淘汰的373户喷水织机户(3121台)转产转业情况如何?他们生活得还好吗?记者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栖真村,共计66家转产户进行了全样本调查。
调查显示,该村实现转产转业的66户中,以进入企业打工为多,共54户,占82%;另有3户家庭转入农业规模种植,4户家庭从事个体经商,4户务农。截至目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余元,与从事喷水织机生产相比,增长3.5%。
时移境变 环境美了生活好了
走进栖真村吴海荣的家,老吴正坐在院子里,和村里的几个邻居喝茶聊天,微风拂过路旁的树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不远处,几米宽的水面透亮清澈,好一幅水乡风景!
“我和喷水织机打了9年交道,这活很辛苦,为了多赚钱,10台喷水织机是24小时不停的,需要时刻有人盯着,发现故障马上排除,几乎是全家人轮流三班倒,去年的年夜饭,一家人就是挨着喷水织机吃的,再加上织机运行时发出‘轰隆隆’的噪声,睡都睡不好,人很疲劳。”吴海荣说。
他指着家门口一排低矮的简易房,“这就是我原来的加工车间。”记者走进一看,房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根本看不出放置过喷水织机。“机器卖了,一下子清静不少,睡得香,也多亏了镇里给我们提供岗位,我在嘉善县天凝镇一家染厂工作,老婆是村里‘四位一体’保洁员,儿子也通过选拔进了栖真派出所当协警,现在作息有规律,身体也比以前好了许多。”吴海荣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和吴海荣不同的是,栖真村51岁的万聚祥选择了小规模种植。去年,他卖了12台喷水织机后,通过四处打探,决定小规模种植葡萄,如今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万聚祥的16亩葡萄园里,记者看到满架子的葡萄晶莹剔透,红的似玛瑙,绿的胜翡翠。“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我的底气足了,再过一个月,这些葡萄就可采摘,应该会有好的收成。”万聚祥充满憧憬地说。
万聚祥坦言,织布市场波动大,喷水织机又污染环境,这样的家庭工业肯定难以长久。“现在改行种起了葡萄,按每亩收入一万多元算,一年下来,总收入不会比原先差,关键是这样的收入拿得安心。”万聚祥说。
转型秘诀 自身努力多方助推
每天上午7时,53岁的吴志荣便从家里出发,到马厍服装厂上班,他从事的是卷布工作。“刚处理掉喷水织机时,心里慌慌的,心想我这个年纪了,又没有一技之长,接下去怎样办?”吴志荣说。
和吴志荣一样,有点年纪,没有技术,除了与喷水织机打交道,其他市面一点不灵……这是栖真村66户转产户反馈出来的共性问题。
如何打消织机户顾虑,让其顺利转产?首先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去年8月,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告知,给我们提供招工信息,我知道,这是镇里为我们组织的,通过挑选,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吴志荣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吴志荣一样进入企业打工的,如何适应现在的岗位,是他们当时面对的又一道坎。“在企业,要想收入高一些,就得学点技术,好在镇里面已经帮我们想到了。”吴志荣说。
在油车港镇雅美木制品厂门口,记者见到了莫启明,一身工作服打扮的他显得特别精神。“虽然自己以前也做过木匠,但时间长了,难免也有些生疏,去年我参加了镇里举办的木工技能培训课,经常带着问题去学,很快就上手了。”莫启明说。
在栖真村,像吴志荣、莫启明这样的打工族共有54人,他们中有做泥水工、维修工的,也有做打卷工的,还有做装配工的,通过免费参加专业对口的技能培训,都已经告别了当初的本领恐慌。
相对转产打工,还有一小部分选择创业,栖真村6组的梅丽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栖真集镇上开了一家一口香馄饨店。“政府知道我们是喷水织机转产转业户,因此在办理营业许可证的时候特别顺利,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梅丽明欣喜地说。
今年以来,油车港镇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农户,通过政策鼓励、专家指导、方便办证等方式,实实在在地为转产户提供帮助。
“淘汰喷水织机,不能减少农民收入。”油车港镇相关负责人说。一年多来,油车港镇开展人员摸底分析,对有就业需求的送岗位上门,或者牵线搭桥;对需要技能培训的,开展专业对口的免费培训;对有创业梦想的,主动帮助证照办理、申请各类补助……织机户们纷纷实现了华丽转身,新生的家庭农场、小食店、网店层出不穷。
如今的栖真村,水美景美,村里的特色农业、现代生态旅游、健康休闲产业正渐渐兴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正在百姓心中逐步根植,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生态建设,化盆景为风景、化苗圃为森林,加快建设现代化田园新油车港。”油车港镇党委书记鉏新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