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我家住在梅溪边
2015年5月8日 09:21 来源: 嘉兴日报 王月明

  每天清晨,打开大门走不了几步,就是王店镇有名的梅溪。梅溪是古代文人雅士给这条贯穿全镇东西全长1.5公里的市河取的雅名,因旧时河的两岸种满梅树,故被雅称为梅溪。

  梅溪东至六角漾,西至庙桥下与长水塘连接。河上有南北朝向的石桥11座。我爷爷从1919年携我奶奶、母亲,从江苏苏州迁移至王店,一直住在梅溪边的现在的老宅里。因时代的变迁,我家住的街名,先是“四喜街”,“文革”时改为“反帝街”,后又改回“四喜街”。我们姐妹兄弟九人全出生在这个老宅里。我排行第六,现在也已71岁了。

  对于梅溪,在我的脑海深处,有着挥之不去的回忆和故事。1945年中秋节的夜晚,我降生于世。那天,爷爷特别兴奋,到梅溪边向东方眺望,只见一轮圆月高悬天边:“好,月挂天穹,明光大地。就叫月明吧。”爷爷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回来跟我父母亲说:“这孩子就叫王月明吧!”父母点头称是。

  我也生得正是时候,日本人在这年的八月份败退投降,我九月份就出生了,而且出生地就在梅溪边。后来我渐渐长大、懂事,常常屁颠屁颠地到河边玩。此时大人们总是提醒:“小心,别跌到河里去!”

  有一年天大旱,也特别热,河水很浅,有的地方能见到底了。这时,大家都在盼着老天快降甘霖。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河边纳凉,母亲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那是1924年的夏季,因长期不下雨,我家门前的那条梅溪几乎全干涸了,人们用水需用木桶走几百米远,到长水塘去挑。可我家门前那段河却留有一个小水潭,两个多平方米大小,当然,这水是不能用的。那时,爷爷常常走入河底,从北向南,跨越20多米的河床到河的南边。大旱持续了一个多月,老天终于开眼。一天,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并打起了雷。不一会,大雨倾盆而下。由于干旱多时,倾倒而下的雨水对于干渴多时的河床并不起什么作用。第二天,爷爷像往常一样,仍从家门口的河埠沿老路去河对岸,突然,他发现原先当作河石踩的那块石头动了一下,低头一看,像是一条鱼的头。再仔细一看,他惊呆了:竟是一条老黑鱼的头!爷爷便用手去挖,结果拎出来一条大黑鱼。他兴奋地抱回家,一称,足有十五六斤重!母亲亲眼看到了这条老黑鱼,还美美地品尝了一顿。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梅溪河面清洁,河水清澈,鱼儿成群结队地欢快地游来游去。人们都很自觉,从不往河里倒垃圾、扔废物。如有人往河里倒垃圾,就会遭到众人的谴责。河两岸的居民淘米、洗菜、洗碗,都在河边完成。每家人家都备有一只大水缸,把从河中拎来的水倒入缸中,加一点明矾搅拌,过一会儿,便可烧水、做饭、炒菜。大热天口渴难受时,就用勺子从水缸中舀一碗清水,猛灌一气,也不见得有人会拉肚子。我还会邀上几位同学在河边钓鱼,有时运气好,钓的鱼比较多,用餐时还可美美地享受一番。

  有一次,我在钓鱼时,被隔壁竹器厂滚下来的草筐弹了一下,被撞入了河里。那时,我还没有学会游泳,入水那刻,我想到的不是死亡的威胁,竟然是以后再也没有电影看了。这一幕至今仍清晰地烙在我的脑海中。好在当时竹器厂的厂长裘宝友发现后,立即将我救上岸。我只喝了几口水,没甚大碍。后来,我跟着我的小伙伴们,在这条河里慢慢地学会了游泳。再以后,我在河中潜水、长游都得心应手,可谓“浪里白条”。我16岁时,一个夏天的下午,隔壁河埠上的一名叫相乃甫的4岁男孩不慎掉入河中,我发现后,不顾一切地跳入河里,将他救起,至今印象深刻。

  上世纪70年代起,小镇上的人就不再饮用河水了,改用自来水。由于工业的发展,一些不良的厂家、商家把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都纷纷排入河中,美丽的梅溪变得面目全非,河水黑乎乎的,鱼虾没了踪迹,人们也不敢再下水去游泳了。政府看到了这个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整治,现在初见成效,鱼虾重新游回来了。

  梅溪,生我养我的梅溪,愿您永远拥有美丽的容颜!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