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载民生福祉 力导生态之美
2015年2月6日 08:51 来源: 嘉兴日报

  “堤防建了多高?现在水位多少?‘菲特’发生时洪水到哪里?堤防建好后,发挥功效了吗?……”2015年1月15日,省委群众路线整改落实督查组领导刘石浩组长站在王江泾镇西雁荡防洪堤防上,不时地向西雁村村民方文荣询问。

  “西雁荡堤防2013年“菲特”台风出现缺口,洪水从缺口迅速涌入,300余名驻嘉部队花了三天三夜才堵上。”方文荣指着4米多宽的堤岸上说,现在这道防洪堤一共有1300多米长,堤防高度达吴淞高程5.5米,比“菲特”高水位4米35高多了,现在心里特别踏实,以后汛期不用再担惊受怕了,西雁村及周围村再也没有洪涝危险。

  为改善西雁荡周边防洪排涝局面,秀洲区专门拔出水毁修复工程专款,西雁荡防洪工程建设总投资687万元。“秀洲区财力有限,花很大投入,解决老百姓实事,很不容易。水利建设又是很接近老百姓民生问题,希望大家要把水利建设干实干好。”刘石浩对陪同视察的水利局同志说。

  省委群众路线落实整改督查组十分重视民生实事,这次主要对秀洲区区委实施的包括水利工作等在内的十件民生实事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的回头看,专门听取相关单位汇报,并专程实地踏看了新建成的王新圩区(一期)整治工程和西雁荡西岸堤防提升改造工程。

  秀洲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秀洲区在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群众对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期盼,区委顺应群众的呼声,将“完善防洪工作整体规划,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加快修复主航道破损堤防,健全完善圩区运维机制,着力解决铁路、高速公路涵洞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确定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秀洲区北部地势低洼,历来是防洪排涝的重灾区。市领导对秀洲的防汛工作一直很关心和重视,2014年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暨“五水共治”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鲁俊强调“要从易淹区这一最紧迫的地方抓起,集中力量办急事,强塘固堤筑防线,勤查严管保安全,努力扭转一些地区逢雨必涝、年年受淹的局面”。鲁书记也十分关心秀洲北部王江泾镇防洪除涝工作,要求下大决心,加快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为此,秀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五水共治”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思路,扎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五水共治”水利建设资金达4.5亿元,其中防洪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远远超过历年水利防洪设施的投入。

  2014年12月初,位于王江泾镇老城镇区附近的王新圩区(一期)整治工程顺利通过质量评定和单位工程验收。据悉,整个王新圩区(一期)防洪达到二十年一遇标准,包括王江泾镇老集镇在内的受益面积达到1.35万亩。在建的市重点工程——王凝圩区(秀洲片)总投资13588万元,控制面积7.7万亩,涉及原有南汇、田乐和荷花乡大部分、还有油车港镇合心村部分,以堤防和闸站为主的防洪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形象进度已达92%。2个圩区提升工程涵盖了整个王江泾全镇行政区域的47%,同时,2014年该镇自加任务,按照“菲特”造成的漫堤、决堤受损情况,王江泾镇对排查出来不安全的68公里堤防实施加高加固,全镇堤防标准有了新的提高。

  王江泾镇水利建设是全区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市区领导的谆谆教诲,百姓的切切期盼,民生水利一步一个脚印的推动。2014年实施三大圩区建设紧锣密鼓,全区推出50公里堤防加高加固工程、投资2079万元的26个水毁修复项目点、100万元中央应急水毁修复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等。一个个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效体现了秀洲“五水共治”背后的民生情怀。

  着眼百姓期盼推动水利民生

  在新塍镇小金港村,一道157米长的混泥土防洪墙成为该村千亩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以及百姓人身安全的又一道保卫线。“‘菲特’台风时我们镇的最高水位是4.37米,现在新建的防洪墙建设高度达到吴淞高程5.2米,完全能够抵挡住‘菲特’级别的洪水水位。”该村党支部书记邬水龙说。

  据了解,在2014年度中央财政补助100万资金的支持下,涉及新塍镇小金港村、王江泾镇大坝村、油车港镇麦家村的“菲特”台风水毁应急修复工程汛期前全部完工并发挥功效。

  “今年梅汛期间,大坝村外围陆家荡和河道的水位上涨幅度较大,但是远低于加高加固之后的堤防顶高。”据王江泾镇水机站陆红祥介绍,大坝村“菲特”台风水毁应急修复工程主要建设了360米混凝土防洪墙,建设高度达到吴淞高程5.3米,比去年“菲特”台风时王江泾的最高水位还要高出近0.8米。

  圩区、堤防等工程是抵御洪涝灾害的重中之重,秀洲区运用“增外排、高筑堤、除内涝、强管理”等综合治理手段,高标准、高质量筑牢防洪安全“保护圈”。截至目前,秀洲区王新圩区一期项目已通过验收,王凝圩区、洛东圩区已分别完成工程进度的92%、65%,涉及5个镇32个村132个工程点的地方加高加固项目已完成单位工程验收及质量评定工作,2014年度“菲特”台风水毁应急修复中央补助工程以及2014年度水毁工程相继完成竣工验收。

  每当汛期,一些铁路、道路涵洞往往会出现严重积水,影响百姓的出行安全。“菲特台风的洪水把蚂桥铁路立交涵洞都淹了,水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排!”说起当时的洪水,当了15年泵站管理员的老张记忆犹新,“今年镇里把泵站的设施全部换成新的了,还把缓冲池加高了半米多。”

  针对涵洞等存在度汛安全隐患的环节,秀洲区明确健全146处涵洞的位置、管理体制、保障措施等应急预案。目前已完成25处涵洞实施改造,设立防汛标志标线49处,实行人车分流1处,并对一时难以改造的通道,增设了集水井和临时性水泵,提升排涝能力,为百姓营造安全的出行环境。

  A :筑牢防洪安全“保卫圈”

  一人用高压水枪冲刷沉积的淤泥,一人用铁钗清理出淤泥中的固体垃圾,另一人则负责用泵吸走泥浆……这几天,新塍镇福园村沙盘泾港正在进行河道清淤。“这条河道多年未清淤过,淤泥层的厚度可能有2米多高了。”正在现场查看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理人员沈松华介绍说,“泥浆泵冲刷法首先要把河里的水先抽干,再用泥浆泵来冲刷,这样更有利于控制河道清淤的实际情况和清淤的质量和效果。”

  “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是“五水共治”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也是百姓民生诉求的热点。2014年,秀洲区将“淸三河”作为“五水共治”的揭幕战,按照河里“水底无淤泥、水中无障碍、水面无漂浮物、水边无垃圾”,岸上“违章拆除到位、截污纳管到位、转产转业到位、岸堤绿化到位”的“四无四到位”整治标准,重点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河道清淤,一条条河道旧貌换新颜,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在八字港八字桥段河道治理工程的潘家浜段,经过清淤、堤防维修和加高加固、绿化等综合性治理工作,这条重要的防洪灌溉河道变身灌溉、行洪、水土保持等功能于一体的“加强版”。“整个河道流速明显加快了,水更清、更深了。”潘家浜村党支部书记章何兵指着八字港八字桥段河两岸说,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不仅对淤泥、障碍物进行了清理,还通过绿化种植美化了生活环境,重现了碧水清流的江南水景。

  自八字港八字桥段、八字港新塍塘段和濮院港莲花桥段三条河道被列入《全国重点中小河流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来,秀洲区按照“五水共治”的要求,开展清淤、砌筑护岸和堤防加固加高、绿化等综合性治理工作,加速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的步伐,让群众更早受益。

  截至目前,除八字港八字桥中小河流整治项目完成治理之外,八字港新塍塘段已经完成63%的整治进度,今年主汛期前完成任务;濮院港莲花桥段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争取10月底前完成。在完成2014年度181公里河道清淤项目后,秀洲区2015年140公里的河道清淤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将继续强力攻坚,进一步推进“三河”治理。

  B :重现碧水清流之景

  置身王凝圩区毛漾荡闸站之中,高6米的混凝土墙、宽10米的闸门形成巍峨之势。这座排涝流量达每秒40立方米、秀洲区规模最大的单体闸站已经完成形象进度的94%。

  “王凝圩区是秀洲史上规模最大的圩区整治工程,工程自2012年2月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9990万元,目前总体形象进度为92%。”秀洲区水利局水利科汤晓伟说,按照目前的施工进度,王凝、洛东圩区整治工程将于今年完成建设,同时,还将启动王新圩区二、三期整治工程、栖南圩区整治工程,进一步扩大圩区“保卫圈”,让更多百姓受益。

  新建堤防加高加固50公里、新建北排红旗塘加固完善工程……民生改善不止步。2015年,秀洲区水利建设投资将超4亿元,其中防洪除涝工程建设约2亿元,继续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圩区整治、堤防加高加固、小农水重点县、河道清淤以及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秀湖湿地公园、扩大杭嘉湖南排长水塘整治工程、麟湖整治及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百姓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秀洲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百姓诉求不停息民生改善不停步

  兴修水利正当时,秀洲区2014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火力全开。在王店镇建设村小农水重点县施工现场,只见工人们正建造灌排两用泵站,挖掘机在田地里挖出沟渠。据王店镇水机站副站长蒋建明介绍,王店镇2014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节水灌溉面积2380亩,新建灌排两用泵站18座,配套改造灌、排渠道长度18.7公里,共涉及9个行政村。

  据了解,秀洲区2014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将新建灌溉泵站60座,配套改造灌溉渠道长度48.24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涝泵站22座、排水闸12处,新建排涝沟长度13.13公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8亩,其中新建微灌3852亩,新建管灌4156亩。

  自2013年9月成为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秀洲区按照“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的目标,积极推进灌排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堤防高度,增强外排动力,不断改善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内涝能力。

  在新塍镇西吴村,这里的农民们已经尝到了2013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带来的“甜头”。该村经过“清三河”综合整治之后的马家浜,不仅水清景秀,而且在这条河道的西侧新建了崭新的泵站,为周边300余亩良田的旱涝保收护航。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最为直观的就是提高了农业灌溉有效率,不仅提升治涝能力,而且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旱涝保收。”新塍镇水机站副站长高根华说。

标签:治水 责任编辑: 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