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年度成绩单,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效表:
2013年,嘉兴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实现从不合格到合格的跨越;2014年,水质考核首获优秀。
2012年到2014年,18个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断面分别占61.1%、38.9%和22.2%,呈现逐年下降的明显态势。
2014年,67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Ⅲ类1个、Ⅳ类20个、Ⅴ类30个、劣Ⅴ类16个,分别占1.5%、29.8%、44.8%和23.9%。与2013年同期相比,Ⅲ类上升1.5%,IV类上升5.9%,V类上升4.5%,劣V类下降11.9%,水质有所好转。
2014年,1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有Ⅲ类1条、IV类14条、V类2条。与2013年相比,Ⅲ类增加1条、IV类增加12条、V类减少2条,彻底消灭了劣V类水。
2014年,17条市本级“河长制”河道有IV类2条、V类7条、劣V类8条。与2013年相比,IV类增加2条、V类增加6条、劣V类减少8条,水质向好趋势显现。
……
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阶段性成效跃然纸上。
数据背后,昭示的是一座城市的凝心聚力;成绩背后,凝聚的是全市上下的万众一心。
过去一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回望2014
过去一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一份光鲜的年度成绩单背后,必然是倾情付出。为了打好“五水共治”这场攻坚战,从市里到县里,再从镇里到村里,上上下下,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作为“五水共治”的总枢纽,不论是路径的选择,还是目标的制定,无不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
路径:狠抓重点领域目标:着力治理水污染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通过“清三河”,控源头,促转型,从重点领域入手,着力治理水的污染。
在强力“清三河”上,市政府将“清三河”列入民生项目,制定《嘉兴市“清三河”行动方案》,建立半月进度统计、每月排名公布、季度督查暗访、年度抽查考核等制度,推行“统一编号制、全程跟踪制、验收销号制、考核奖惩制”,组织开展了“清三河”大会战、百日攻坚战。全市1806条、1066.16公里垃圾河全部治理完成;1338条、847.77公里黑河臭河得到治理,分别占总数的97.3%、95.3%,其中黑臭河治理长度居全省首位,河容河貌明显改观。
在强力控源头上,全市新建污水管网594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63.5公里,推进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增污水入网企业4152家。对602家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开展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大幅削减入河污染物。推进喷水织机集聚区域、生猪养殖密集区域、生活污水治理困难集镇等八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攻坚战,局部区域水环境取得根本性改善。推广低影响开发,减轻初期雨水污染。出动执法人员3.5万人次,立案查处390件,侦办污染环境犯罪案件92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40人。
在强力促转型上,深化养殖业转型升级,生猪存栏量从2月底的288.97万头减少至91.25万头,6874家50头规模以上养猪场污染得到治理,“村收、镇聚、县处理”的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机制基本建成。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全市农药减量147吨,化肥减量2580吨。启动渔业污染治理,全市完成生态化设施改造面积8628亩,划定整治水产禁(限)养区10133亩。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好氧处理池3338处,厌氧处理池10682处,铺设村内主管67.7万米,投入建设资金8.6亿元,新增受益农户102406户。
路径:把握关键环节目标:着力保障水安全
过去一年,与治水同步的是护水。全市上下通过把握关键环节,切实保障水的安全。
在促进防洪排涝上,加快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整治1674.4公里;加强设施建管,杭嘉湖南排4座出海排涝闸加固工程开工,加固海塘河堤100.6公里,整治圩区45个28.78万亩,新建排水管网129.1公里,提标改造管网73.9公里,排水管网清淤1103.3公里,新增应急设备10240立方米/小时,完成积水点改造116处,确保洪水挡得住、涝水排得出。
在保障饮水安全上,全市建有6个生态湿地,总面积7288亩,提升了源水水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企业和设施基本拆除到位;秀洲秀湖、海宁鹃湖、桐乡革新、海盐千亩荡等4个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全市9个饮用水水源地中有5个水质类别得到改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平均改善率为37.7%。市区石臼漾水厂取水口总体水质稳定在Ⅲ、Ⅳ类,比2013年至少提高一个类别。
在提高用水效率上,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中水回用,工业节水1400万吨;扩大农业灌溉面积1.296万亩,新增固定式喷微灌1.229万亩,改造灌区渠道591.3公里;全面实施供水管网改造,新建241.6公里、改建310公里,有效降低漏损率。
过去一年,我们构建了怎样的新常态?
罔顾眼前,只会错失机遇;左突右进,更无法找到新常态的节奏。
嘉兴治水,需彼此借力、承前启后,以新作为适应新常态,立足新当下。
嘉兴治水,三年磨一剑,已经蹚出一条路来,那就是——完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新常态:
一是完善持续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组建“五水共治”办公室统筹全市治水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治水文件。2012年至2014年,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召开9·11全市治水工作会议,2014年召开全市“五水共治”三级干部大会,举全市之力推进治水工作。
二是完善“河长”治水机制。全市1.3万公里河道实现“河长”全覆盖。创建“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法制副河长”、“义务巡查”等治水新机制。
三是完善科学治理机制。科学规划,编制完成《嘉兴市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明确中长期治水路径。与中科院、省科技厅联合建立150平方公里的“五水共治”示范区。
四是完善源头治理机制。工业污水减排方面,建立和实施工业投资项目准入综合评价制度,严控新增落后产能。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估“两评结合”的决策咨询体系。
五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市政府完善了市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桐乡、平湖等地创建“排污有偿、破坏赔偿、生态补偿”新机制,海宁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排污权公开交易力度,嘉善开展“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区建设,海盐对水质改善明显的村(社区)实行财政专项奖励。
六是完善联防联治机制。我市与湖州、杭州建立了环境友好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镇(街道)探索完善上下游水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全面建立“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
七是完善全民参与机制。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引导村、企业将治水纳入村规民约、厂纪厂规,推广“治水责任田”、护河公约等民间治水举措,建立“三河”举报奖励制度,逐步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市共收到治水捐助资金1.63亿元,67924名群众主动加入治水志愿者队伍、1868人自愿担任“民间河长”,704名企业主主动“认领”河道。
八是完善工作督考机制。市委、市政府将“五水共治”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完善“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办法及“河长制”考核办法,将水质改善考核分占比从40%提高到60%。市委、市政府督查组每月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专项督查,市“五水共治”办常态化开展暗访巡查活动。
九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补资金。出台“清三河”、河道清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政策,强化治水资金保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治水项目,进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未来一年,我们还打算做些什么?
布局2015
未来一年,我们还打算做些什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站在2015年的新起点上,新常态,不仅是改革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2015年,全市“五水共治”要以水环境持续改善为导向,扎实开展城乡污水治理攻坚年活动:
——全力打好“清三河”、农村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能力和提标改造、重污染行业整治和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五大攻坚战”,确保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合格、力争优秀;
——17条市级“河长制”河流三项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氨氮、总磷)指标实现以四类水体为主,消灭劣五类水;
——67个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18个省控断面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实现以四类水体为主,增加三类水体比重,减少劣五类水体;
——162条县级河道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实现以四类水体为主。
2015年,坚持实施“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不变,突出鲜明的导向和严格的考核不变,延续抓工作的强度、力度、广度不变,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目标干到底、“河长”治水治到底。
2015年,需要双脚着地落到实处,需要齐心协力做放开手脚、甩开膀子的行动者——紧紧抓住“五个三”工作:
关键词之一:收官三项工作
1.“三河”全消灭。全面封堵排污口,清淤疏浚,连通水系,修复生态,消灭所有黑河、臭河。实施“三河”有奖举报制度,开展“清三河”回头看专项督查,启动“清三河”达标镇(街道)创建活动,切实巩固治理成效。
2.行业整治全到位。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防污染反弹。严格市场准入,从源头上控制落后产能的引进和重复建设。
3.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确保工业企业污水全部实现纳管收集处理。对逾期未入网企业加大监管力度,依法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关键词之二:启动三项工程
1.农村小集镇污水收集全覆盖。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开展管网“混接、错接、雨污串管”专项整治,全市所有农村小集镇污水实现全收集。
2.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确保嘉善洪溪污水处理厂等11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加快嘉兴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准备和海盐县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
3.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全落实。全市11个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安全隐患彻底整治到位,具备条件的一级保护区建成隔离防护设施。实施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报告制度,加强完成整改隐患点督查。
关键词之三:建立三个长效
1.生猪减量防反弹机制。禁养区一律禁养,限养区鼓励退养,违建猪舍一律拆除,严厉查处乱排乱弃养殖废弃物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生猪存栏量核查机制,严防养殖总量反弹。
2.“四位一体”保洁机制。全面落实“四位一体”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加快推进航道保洁,实施常态保洁。落实上下游联防联治机制,消除治水盲区。
3.农村治污设施运维机制。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程,确保全市新增12万受益农户。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维护机制,确保治理设施物尽其用、发挥实效。
关键词之四:构建三大平台
1.治水倒逼产业升级平台。打造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量化管理平台,试行新建项目年度可用环境要素指标预算管理制度;打造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平台,形成管理规范、交易顺畅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打造企业刷卡排污总量控制平台,实现对企业环境管理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转变;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排污总量控制激励平台,在重污染行业开展“吨排污权指标税收贡献”为主要指标的排污权使用绩效评价和差别化激励政策。
2.科技治水运行平台。搭建智慧环保平台,首期研发全市水环境治理信息系统,汇聚、研析治水“大数据”,指导科学治水。完善治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治水科研成果在我市的集成和应用。
3.推进依法治水平台。建立环境监管“天网”系统,对主要排污企业、各省控、市控交接断面进行实时监控。完善污染案件联动办理机制,提升部门联动执法能力;完善联动监管机制,提升部门联合监管能力,形成行政推动、技术支撑、法治护航的强大声势与合力。
关键词之五:完善三大机制
1.监督巡查机制。健全以市委、市政府督查组定期专项督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态监督,各级“河长”定期巡查相结合的自查网络;健全以相关职能部门日常暗访、新闻媒体现场曝光、人民群众有奖举报相结合的发现机制,确保水环境治理成果巩固常态化。
2.资金保障机制。以项目为导向,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水资金,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加强与中央、省相关工程规划的衔接,最大限度获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完善建设资金财政分级负担机制,加大基层扶持力度。学习借鉴先进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项目。加大融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支持,探索发行水环境治理债券。
3.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环保教育,普及治水知识,宣传节水理念。加强信息披露,定期公布主要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等环境信息。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水环境破坏行为有奖举报机制。加强参与力量,壮大“民间”治水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