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第八个“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来自秀洲区的22名省市区三级“非遗”传承人,在参观省级“非遗”项目新塍传统小吃加工技艺点时,这些灶画、剪纸和麦秆画等多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一个个“转行”做起了新塍糕点。■摄影 记者 冯玉坤 通讯员 沈 鑫
1月23日,第八个“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在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启动。服务传承人指的是服务“非遗”项目的代表性继承人。目前,秀洲区共有“非遗”传承人27名,其中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9名、区级传承人14名,他们继承的“非遗”项目包括网船会、灶画、剪纸、造船、传统糕点手艺、民间绘画、刺绣等等。
上午,参加活动的人员来到新塍镇,参观“徐珍斋”传统手工糕点制作。几名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的员工动作娴熟地揉面、拌馅,参观者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一纯手工过程。“徐珍斋”创始人姚玉根是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其传承的项目是“新塍传统糕点加工技艺”,30多年如一日,手工制作既是这家招牌吸引顾客的秘诀,也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发扬。
在新塍镇,另一枚金字招牌是“杨阿六蒸缸羊肉馆”,创办人杨德生是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其传承的项目是“新塍羊肉烧制技艺”。每年冬天都是杨德生最忙碌的季节,十几平方米的小店每天可以卖四五百碗羊肉面,草绳扎的羊肉扔进蒸缸里蒸熟,这样的羊肉烹饪方式在我市独一无二,因此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外地食客。
记者了解到,“服务传承人月”是全省统一的一项活动,始于2008年,旨在营造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动内容包括“八个一”,即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传承人政府补贴,召开一次传承人座谈会,组织一次传承人体检活动,举办一次传承人技艺展示活动,组织一次传承人专题采访报道,落实一项传承传习措施,制定一年传习活动计划。传承人可享受“八个一”服务,其义务除了继承发扬项目、培养接班人外,每年还要参与一定的公益活动等。
区教文体局文化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是一种动态传承,需要通过不断开展活动使其发扬光大。去年,秀洲区开展了新塍元宵节、江南网船会、“七月七”香桥会等民俗活动,并承办了嘉兴市灶画邀请赛。通过举办活动,对外展示秀洲“非遗”项目,并组织部分传承人参观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拓传承人视野。同时,积极组织国家、省、市各类“非遗”项目申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40万元,全面完善了名录和传承人的国家、省、市、区四级保护传承体系。8月,秀洲区完成第一批传承人申报工作,10月,全区又增加了14名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