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至6日,省委、省政府2014年度生态省建设和“811”生态文明建设督查考核组来到我市,嘉兴迎来一年一度的“生态大考”。记者从市生态办了解到,过去一年,全市上下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三改一拆”和“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等行动为载体,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张出色的成绩单,而关于水环境改善的答卷更是可圈可点。
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劣五类断面大幅下降
2014年全年,嘉兴67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三类1个(嘉善太浦河水厂)、四类20个、五类30个、劣五类16个,分别占1.5%、29.8%、44.8%和23.9%。与2013年相比,三类断面增加1个,四类断面增加4个,五类断面增加3个,劣五类断面减少8个,呈现大幅下降。
67个断面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为6.18mg/L、1.65mg/L和0.262mg/L,与2013年同期相比,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分别降低了0.2%、10.8%、24.9%,降低幅度居全省前列。
河水变得清澈了,劣五类水体大幅下降,水质变好了,这些老百姓最有体会,而这些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凝心聚力。
2014年,我市将“清三河”列入民生项目,组织开展“清三河”大会战、百日攻坚战,打响“清三河”当头炮,强力治理“三河”,改善河容河貌。
通过去年3至6月的“清三河大会战”,圆满实现了当年6月底前基本消灭垃圾河的目标;通过7至9月的“清三河百日攻坚战”,稳步推进黑河臭河治理;通过推行“统一编号制、全程跟踪制、验收销号制、考核奖惩制”的“四制”机制,强化考核督查,严守验收标准,推进长效管理,实行考核问责,“清三河”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果。到去年7月底,全市已全面完成1806条、1066.16公里垃圾河的清理。
截至去年11月底,完成黑河臭河治理1286条、807.54公里,分别占总数的93.5%和90.8%,3年治理任务已大部分完成;全市共拆除沿河违建52.3万平方米,封堵排污口3204个,清理垃圾12万吨,清淤763.7万立方米。
从岸上问题入手正本清源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岸上的污染绝不能再次入河。据市生态办介绍,为此,2014年全市全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强力管控源头,削减入河污染。截至去年11月底,新建污水收集管网566.7公里,完成141.7%;新增入网企业3395家,超额完成2500家入网企业的年度任务;积极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改造管网56.766公里;累计处理污水3.46亿立方米,完成COD减排11.3万吨,氨氮减排6795吨,分别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102.7%和113.2%,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达93.07%。
与此同时,强力推进转型,破解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难题。重点推进禁养区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违法排污猪舍的拆除,截至去年12月1日,全市已累计拆除猪舍925.56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去年2月底的288.97万头减少至120.83万头,减少了168.14万头,完成年度减量任务。
同时,大力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养殖,初步形成农牧结合、工厂化养殖和散养户集聚等三种典型模式。每个县(市、区)均建成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1个,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形成了高温干化、高温碳化、高温高压生态循环处理及高温生物降解等四种无害化处理模式。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改善率为44.2%
2014年,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全市43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隐患点已完成整治41个,2个项目已实施停产,正在落实搬迁,整治污染源或风险源104处。完成贯泾港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生活污水入网5.62万吨/日。加快实施秀洲区秀湖、海宁市鹃湖、桐乡市革新等3个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启动嘉善县太浦河取水二期工程。
目前全市共有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014年水质达到三类的1个,为嘉善的太浦河水厂水源地,四类4个,五类3个,劣五类1个。和2013年相比,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类别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嘉善太浦河水源地从四类改善到三类,海盐天仙河水厂水源地从五类改善到四类,平湖广陈水厂水源地、海宁双喜桥水厂水源地从劣五类改善到五类。2014年全年,嘉兴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改善率为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