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塍在明清时期就商贸繁盛。有首民谣称:“三元百岁坊,车当大木行(即油车、典当、大木行),南货加衣庄,茶酒丝绸坊,还有乾隆手里的生生堂。”当时商家、行坊依新溪上下岸鳞次栉比,茶馆酒肆、米行、丝坊、南北杂货、衣庄典当、鱼鲜果品各业兴旺,上午市集尤为热闹。
新塍人喝早茶的习俗,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新塍早茶就极为盛行。茶馆是中老年男子休闲、修心、养性的极佳场所。清晨,他们相继来到茶馆,泡一壶茶,好友熟人相聚一桌,聊家常、谈新闻、诉烦恼、说趣事、解心结。茶馆是信息的集散地。茶客们来自不同的村坊,到了茶馆,家长里短、各村趣事、小镇新闻、国家大事都在闲谈中交流、传播。还有农时种植、农作物新品种、农产品的价格、鸡鸭鱼肉和柴米油盐的调价等信息更会在聊天中传递。
茶馆是农副产品交易的场所。旧时,交通不方便,比较远一点的村子有航船,村民到新塍一般都会乘航船。清晨,船家吹响海螺,表示去新塍的船要开了,村民们带着农产品上船(航船路过的村坊一般均有乘客,先乘船的坐里面,故有“先落航船后上岸”之说),航船到了新塍,村民一般都会在茶馆中落脚。要出售鸡鸭笋菜之类农产品的茶客,往往坐在靠近街面的茶位上喝茶,方便交易。下午船家又吹响海螺,接村民们回家。
茶馆还是民间调解纠纷的极佳之地。如果当地村坊间、村民间或兄弟间产生了纠纷或矛盾,私下不能解决,这时有人会提议:明天在某某茶楼喝讲茶。第二天,矛盾双方请了本地德高望重的前辈来到茶馆,在茶馆,先由前辈讲明这次喝讲茶的事由,然后由矛盾双方代表各自讲了纠纷的起因、各自的理由,请前辈和茶客们评判。“四方台子八方理”,最后经前辈调解并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情况下,解决方案都会被矛盾双方认可。
茶馆也是艺人卖艺的场地。茶馆中经常有“的笃班”、“小热昏”、说书的、卖唱的光临。茶客们一边喝茶,一边欣赏戏剧、曲艺,听听大书、说唱,倒也赏心悦目。当然,听完要付一点小钱。
茶馆又是精美早点集中展示、品评的场所。有的茶客没吃早餐,到了茶馆,他会叫茶馆的小二,帮他去买自己喜爱的点心,有的茶客自己直接将点心带到茶馆。当时新塍的点心有:猪油烧饼、白糖轧团、油汆饺、馄饨、小笼包、烧卖、粽子等数十个品种。也有点心店的老板,会让伙计拿着点心到茶馆叫卖。
新塍茶馆还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春节,年初一至初五,茶客喝茶,茶馆老板会在茶客的茶壶中加上一二个青橄榄,称之为“元宝茶”,其意是恭祝茶客在新的一年中发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塍曾成立茶水工会,主任是周金荣,副主任张乃昌。当时,新塍较有名气的茶馆有:秀水浜底的金三聚茶馆、吴家弄口的阿土茶馆、漾口的得意茶馆、朱家桥东堍的百岁楼茶馆、东岳庙的品芳茶馆、陆家桥北堍的天聚楼茶馆、南栅的陆庐轩茶馆、彩凤轩茶馆、西栅的湾头茶馆、东北大街的巴家湾茶馆等十多家。
新塍茶馆业在文革中逐渐衰落,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1984年间,专营茶水的茶馆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早茶被另一种以早酒为主,亦茶亦酒亦面的形式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