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专题 > 群众路线 > 典型在身边
施建华: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2014年12月3日 14:12 来源: 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张倩 配图 食墨客

   

施建华为村里的蔬菜种植户建起蔬菜基地。

 

  施建华经常跑到各级农经部门取经,为村民寻找产值高的种植项目。

 

  照片由本人提供

 

  施建华为村里的老人建起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每天在这里愉快地喝茶。

 

  施建华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民情。

  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晚报发出“最美党员征集令”,期盼您的讲述,期盼您的推荐。恳请晚报读者一起寻找最美、发现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弘扬“最美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全市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群众个人均可推荐心目中“最美党员”人选。晚报24小时联系电话:82828110。

    人物名片:

  施建华,1972年出生,1993年10月入党,大专文化,现为秀洲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党委书记,先后被评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十佳”作风建设年先进工作者、“十佳”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先锋书记等荣誉称号。

  个人感言:

  作为一名村干部,最重要的是有为民办事的心态,辛苦点没关系,只要对群众有利。

  群众评议:

  古窦泾村村民徐松林:施书记来了之后,村里的基础设施、水利农业设施、公益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而且他很关心老党员、老同志,是一名信得过的好书记。

 

  2007年以前,油车港镇古窦泾村一直靠出产雪菜而出名,但是由于雪菜的收益不稳定,附加值不高,村民的收入很有限,集体经济薄弱,村里的道路没钱硬化,村民出行、运输蔬菜都十分头疼。现在,古窦泾村通往市中心的公路上总能看到一辆接一辆装载着芹菜、茭白的运输车在“欢跑”,通过建立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古窦泾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芹菜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们每当说起这些,都会夸奖他们村的党委书记施建华,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该村村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致富为先,建起无公害蔬菜基地

  2007年,经过商又在镇开发区工作过的施建华被推选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的党委书记,当时的古窦泾村村集体收入一年才17万元左右,村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是秀洲区名副其实的经济薄弱村。“村大、人多、底子薄,就是我担任村党委书记时的状况。当时,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推动村里工作,必须有经济作保障。”施建华说,当时发展经济是他面临的第一要务。

  “菜农们普遍反映,由于品种差、技术低,蔬菜上市后很难卖出好价钱。”古窦泾村村民大多靠种植蔬菜为生,施建华和他的班子成员们在深入农户调研时,了解到了村民的心声,经讨论,一个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壮大村级集体资产、发展规模精品农业的方案开始实施。

  2008年,施建华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投入100多万元,克服重重困难,在管家港选址农田300亩,建立了一个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他主动联系农户,带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帮助采购大棚钢管、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一期就有150户搬进了蔬菜基地。开始建大棚的时候,每个大棚至少要投入2000元左右,部分农户资金上有困难,施建华想方设法协调办理了低息贷款或由集体购入、农户分期付款等优惠措施,解决了村民的资金问题。

  蔬菜园区建成后,施建华经常串农户、跑田头,解民忧,每逢水灾作物受淹时,他总是连夜赶去为他们开启水闸,及时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有时连中饭都顾不上回家吃,只能在办公室吃点方便面。露天作物要转为大棚栽培,必须掌握新型技术,这对于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户来说是一门新课题,于是施建华与各级农经部门取得联系,邀请有关专家定期来村开展新技术培训,并实地手把手、面对面进行辅导,每年要为农户们举办10多期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现在,蔬菜园区每年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菜农的亩产值翻了好几番,并且通过以点带面,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现在古窦泾村有600多户蔬菜种植户,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老村委会出租,原自来水厂改建,农贸市场翻新……在做大做强蔬菜基地的同时,古窦泾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得到壮大。经过几年的村级资产整合,2013年,古窦泾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5万元,不仅一举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而且各项民生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任头一年,施建华看到还有一部分村民小组没有通上水泥路,经过一番深思后,决定要为村民办第一件大事,“经济再困难,这件事一定要办。”于是他立即拿出规划,千方百计筹集资金,2009年投资110多万元硬化了村里13公里的道路,实现了水泥路到田、到户,又投资48万元进行了道路亮化。2011到2012年,村里又投入配套资金30万元,把金华、永红两座危桥改造成公路桥,为村民出行和蔬菜运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村民们交口称赞。

  古窦泾村原有一个老的菜市场,由于年久失修,市场渐渐不能满足村里居民的生活需要。村民们向村里反映,施建华与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新建一个菜市场。通过筹措资金,建成了新的农贸市场,经营面积从200平方米增加到1000平方米,经营户增加到30多家,方便了包括该村在内的5个村近万人的日常生活。

  每天早晨四五点,古窦泾村老年活动室的茶馆里早已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近百名老年人围在这里一边喝茶谈天,一边读报纸或看电视,并围绕党的建设和老年人切身利益等方面畅谈感想。全村老人达到总人口的20%左右,针对农村老年人缺乏娱乐设施的现状,古窦泾村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设备齐全的“星光老年之家”、“夕阳红”党校,专门请来老师为他们上党课,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实实在在为老年人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还与镇卫生院联系,每半年给老人们免费体检一次。”施建华说,“养老是民生大事,老人们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创新管理,党员成服务村民骨干力量

  作为村党委书记,施建华时刻不忘把思想积极、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产业带头人吸收到党内,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开展共结帮扶活动中,要求每个年轻党员至少结对一户农户。他亲自结对帮扶了两户困难户,村民曹某的儿子坐牢,媳妇离家出走,只有老夫妻俩带着孙女,他亲自带领党员进行帮扶,代表村党委送上关爱基金救助金,雪中送炭,为他们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

  为了让帮扶政策公开透明,2011年,施建华在秀洲区首创了“阳光低保”政策,村里每个低保户的确认和取消都由党员代表们投票决定,真正杜绝了“走后门”办低保,让政策扶持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随着一桩桩民生工程的落实,一个个惠民举措的推出,村里的干群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在基层做事,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民意收集上来。”施建华说,以前村干部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处理上级交待的各项任务,很难有机会与村民直接交流,于是他创新为民服务,建立起“五事工作制”。所谓“五事”即:党员问事、小组提事、支部议事、两委办事、群众评事。通过这项制度,让村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百姓,服务百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标签:群众路线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