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诞生于17世纪的文人,在秀洲区留下了一座风景清幽的庭院和几卷脍炙人口的棹歌,他就是清代著名诗人、词人和学者朱彝尊,这位祖籍秀洲的文人在数百年后,依然能让他的“乡亲”给予无限的向往和热情。
日前,朱彝尊研究会的相关人员就诗歌赏析、散文随笔、诗词等,共同研讨了近两年来研究会部分作者对朱彝尊的研究成果,力求在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方面达到平衡。与会人员表示,研究朱彝尊需要耐心和恒心,静下心来梳理研究,从原著入手拓宽视野,深入挖掘,培养新人。
朱彝尊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邀请了著名的朱彝尊诗词研究专家学者当顾问,联合全市范围内有志于研究朱彝尊的人士共同参加研讨。通过出刊《鸳鸯湖棹歌书法集》、《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农民画集》等刊物,点校《曝书亭诗歌》、《曝书亭文选》等活动,让流传数百年的诗词歌赋发扬光大。
在中小学生和普通群众中普及朱彝尊棹歌,这是秀洲区近年来致力于推广名人文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朱彝尊的故乡王店镇,七八岁的稚童都可以背出几首朗朗上口的鸳鸯湖棹歌。在王店镇中心小学,每年都会举办与朱彝尊有关的主题班会和文化节活动。
“读着‘薹心菜甲桃花里’,眼前就出现了阳春三月,屋前屋后、河堤两岸的桃树开满了花儿,仿佛是打扮一新的新娘,艳如朝霞。地里,青嫩嫩的薹心菜长得正好,妈妈摘了一把又一把,晾干露水,撒上白花花的细盐,腌制起来。闻着特别的菜香,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这是王店镇中心小学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的片段,短短几句棹歌,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演变成一幅极具江南水乡风情的民俗画。小学生觉得鸳鸯湖棹歌把当地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他们爱不释手。学校负责人表示,让学生在读棹歌、诵棹歌、演绎棹歌中赞美故乡,既能培养学生对棹歌的欣赏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故乡的真挚感情。
在尊重棹歌文化的基础上,朱彝尊的“乡亲”还赋予名人文化现代元素,将其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在王店镇第五届朱彝尊文化节上,当地数十家企业的文艺团队纷纷亮相,展示了健康向上的新时代企业员工风貌。利用名人文化为企业文化搭建平台,可实现文化的传承、弘扬、借鉴和创新,从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