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成立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嘉兴学院院士工作站……2013年6月以来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一批省部级学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嘉兴学院相继立项并落户建设,数量和层次一举赶超省内同类院校并处于领先水平。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相继在嘉兴学院诞生,并从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走进嘉兴乃至省内外知名企业的生产车间、政府部门的规划决策中。
打造高平台:让科技创新站在优势学科的肩膀上
最近,位于秀洲新区的嘉兴光伏高新园实验室里,来自全省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正针对一线企业,开展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等多方向联合研发,着力打造光伏“智库”。他们所属的机构是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秀洲中心,而牵头领衔的正是嘉兴学院的曹坚教授和乐光学教授。
这只是嘉兴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一个缩影。依托学院优势和特色学科打造高端科技平台,一直是嘉兴学院发展的重心之一,目前已经拥有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嘉兴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8个校级重点创新团队。2011年,该校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薛元教授领衔的“高效节能短流程纺织先进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入选省第二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2年,“循环经济与浙江转型发展研究团队”又顺利入选第三批省重点创新团队。
博士下企业:让“脑力工厂”与“体力工厂”在对接中转型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库、技术库、人才库,近年来,结合嘉兴市建设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要求,嘉兴学院深入开展“博士下企业”、“创新团队进行业”双服务,极大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扩大了学院的办学影响力。
周大鹏,这位集博士教授于一身的嘉兴学院70后科技“尖兵”,集结起一支干劲十足的“周博士团队”,在与浙江嘉民塑胶有限公司近10年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主持了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重大专项、2项省级新产品及多项市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的浙江省绿色化工重大专项“酚醛树脂及其模塑料的绿色化改造”创造了多项行业领先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产学研成效,努力实现“脑力工厂”与“体力工厂”的对接,嘉兴学院实施了“博士下企业”服务,每期选派8至10名博士到南湖区企业挂职,目前已组织了4期,并先后与嘉兴五县(市)两区开展了科技交流活动,组织学校教授博士开展市县行活动,启动“创新团队进行业”的产学研科技合作模式。
推成果转化:让科技优势变身产业优势
科技成果只有投入到生产中转化为产品,才能形成生产力。薛元教授的“长丝短纤复合成纱技术的研制”项目,在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成纱专利装置和技术后,仅2007年就为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税2500万元。他领衔的“毛衫产业优质高效低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初步统计为相关企业新增产值3.36亿元,新增利润3776.87万元,并为濮院和洪合两地毛衫企业间接增加产值1亿元以上。
据统计,2010年以来,嘉兴学院共承担包括35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在内的横向科研项目1337项,专利申请数248项,其中发明专利118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1.679亿元,取得了单项经费超过500万元项目“零的突破”。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被孵化,落地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许多软科学研究成果被省市政府所采纳,为决策制定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