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长时间养甲鱼,过肥的塘泥容易造成水质下降,病害增多,养殖成本提高。现在形成甲鱼与农作物轮作的一整套生态种养结合模式,成效明显。”近日,油车港镇麦家村村民顾新华指着自己的80亩“稻鳖共生”的试验田开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稻田和普通的稻田有很大区别。一般的水稻田相对而言较为开阔,而顾新华家的稻田四周则用石棉瓦围了起来,在稻田外侧竖起了高约1.5米的铁丝网。“下面是防甲鱼逃走的,上面防止有人来偷,这样一装,一有动静就很明显。”顾新华笑着说。
除了围上了铁丝网,顾新华家的水稻田在设计上也和一般的田块有所不同。在水田外围还留着约2米宽的“空地”。据顾新华介绍,现在田间还有水,等水退去之后,这片空地上就会出现一条深80厘米的水沟,就是这么一条看似普通的水沟,却对甲鱼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收割水稻的时候,收割机要进田里来的。有了这条沟,过冬的甲鱼都会躲到沟里面。”顾新华说。
稻田经过这样的设计,就成了一个很好的甲鱼生活区。甲鱼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后,像是回归到了野生环境。甲鱼可以躲在水稻中玩耍,可吃的“野味”更多了,稻田里的虫、蛙、螺、草籽都成了甲鱼的天然饲料。对于水稻而言,甲鱼的排泄物则可以作为肥料,为稻田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用人工除草代替了农药除草,不但降低了稻田的肥料用量,甲鱼和水稻的绿色品质也得到了保证。
此外,顾新华还介绍说,现在他的80亩水稻田里共养了8000多只生态甲鱼,像这样养出来的生态甲鱼每斤能卖到80元到100元,有机大米一斤也能卖到6元,这样的共生模式如果得以推广,可以使稻田亩产增加到万元以上。“这种稻鳖共生,提供给了农民一种很好的种养结合模式,让农民可以更好地致富。”油车港镇农技中心主任方建勤告诉记者。
近年来,油车港镇积极探索农作制度转型,积极探索立体种养殖新模式。除了稻鳖共养,该镇还充分利用自身湿地特点,加快农作制度由传统种植模式向生态、绿色、循环、高效的种养结合新模式转变,2014年,莲藕、南湖菱等水生作物种植面积9300亩,其中套养各类水产品423亩,预期实现水生作物产量1万吨,水产品产量50吨,净收入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