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洲区新塍塘河面上,河道保洁员驾驶着保洁船打捞垃圾。
“五水共治”微信二维码
昨天,记者从市治水办和市环保局获悉,今年第一季度,全市34条“河长制”河道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稳步改善趋势,其中有16条市级河道水质均改善一个等级及以上,10条河道达到四类水标准,劣五类水河道少了14条。同时,全市交接断面总体水质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转,按照《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大市总体评价为“合格”,其中1月和2月为“良好”。
主要指标有所下降
根据嘉兴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今年1月至3月,全市10个出境断面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指标好于入境,氨氮指标好于去年同期,按照《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大市总体评价为“合格”,其中1月和2月为“良好”。与去年同期相比,氨氮指标下降12.3%,总磷指标下降20.1%,高锰酸钾指数虽然略有升高,但已经达到功能区要求。“这一监测结果表明,总体来说,我市已经基本遏制了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水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嘉兴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表示。
四类水河道多了10条
劣五类水河道少了14条
去年以来,我市对34条“河长制”河道实行每周一监测、每周一分析的水环境监测制度,全面掌握水质动态变化,“对症下药”采取治理措施。近日,今年第一季度“河长制”河道的水质监测结果出炉,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根据这份监测报告,今年第一季度,“河长制”市级河流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稳步改善趋势。市级17条河道水质改善相对明显,16条市级河道水质均改善一个等级及以上,其中四类10条、五类6条,与2013年同期(五类2条、劣五类15条)相比,四类水的河道是:红旗塘、新塍塘、海盐塘(沪杭高速南)、长山河(海宁段)、嘉善塘、长山河(海盐段)、长山河(桐乡段)、杭州塘、苏州塘(秀洲段)、清凉塘。五类水的河道是:广陈塘、平湖塘、海盐塘(经开段)、三店塘(含长纤塘)、长水塘、枫泾塘。
“最近几年,嘉兴地区水质大多以五类和劣五类水体为主,四类水体河道鲜见,今年第一季度,34条‘河长制’河道有10条河道的水质达到了四类水标准,而劣五类水质的河道少了14条,这为今年的‘五水共治’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整治方案
都是“量身定做”
34条“河长制”河道,每条都有一套“量身定做”的综合整治方案。
新塍塘是嘉兴的“母亲河”,市区重要的饮用水源,秀洲区采取的喷水织机废水污染治理、新塍镇洛东集镇的生活污水网线覆盖、大型绞吸式清淤船抽吸着河底淤泥等措施,如一剂良药,使新塍段河道水质明显好转,监测结果稳定在四类水标准,偶尔还出现三类水质。
红旗塘是横穿嘉善县的主要河流,全长20.5公里,沿线的160余家企业和600余家养殖户严重影响了红旗塘的水环境状况。一年多来,嘉善县通过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加快工业污水全入网,使红旗塘水质基本提升为四类水。
“经过综合整治,河面变得干净整洁了,往日发黑发臭的河水焕发了生机,水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更有10条河道从五类、劣五类水改变为四类水,这凝聚了各级‘河长’和群众的心血!”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初以来,全市上下掀起“五水共治”热潮,积极投身“清三河”行动,携手为重现嘉兴江南水乡的碧水而努力。嘉兴全市共出动干部、群众3万人次,清理垃圾河,清除水面及河岸垃圾,全市垃圾河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善,新一轮“万里清水河道”等清淤疏浚工程也已启动,并正在积极探索利用南排等防洪排涝设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五水共治”
微信平台开通
为了营造“五水共治”的全民参与氛围,市治水办近日开通了嘉兴市“五水共治”微信平台,该微信以“五水共治,建设美丽嘉兴”为宗旨,编发图文并茂的“五水共治”工作动态、热点,把当前治水工作宣传送到群众的“口袋”,方便广大市民及时掌握“五水共治”动态,做到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全面推动我市“五水共治”工作。
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去,全市将继续全面落实“河长制”,联动实施“清三河”、水利设施建设、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污染行业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治水工作,力争实现今年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年度考核全部合格、良好县(市、区)有所增加;三年即到2016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即到2018年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的治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