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和谐乡风彰显生态文明新风尚 美丽乡村·秀洲行之乡风文明身心美
2013年9月18日 08:20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赵晨 通讯员 计宏伟 王永华 吴利君 秀洲区委报道组 吴怡之 沈鑫

   【体验】

  “虽然现在用灶头的人家越来越少,但我还是希望灶头画这项民间艺术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上周五,当来到洪合镇洪合村扇火浜张金寿老人家时,他正拿着画笔全神贯注地描绘着自家灶台上的灶头画。

  张金寿今年77岁,是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那时候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说起当年画灶头画的情景,张金寿告诉记者,十几岁时,他便跟着父亲学了一手灶头画的好功夫。鲤鱼、财神……虽然灶头画的图案有很多,但都蕴藏着平安如意、财运亨通的好寓意。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用灶头的人家越来越少,张金寿更是年事已高。如何让民间灶画艺术后继有人,成了老人一直以来惦念的事。没事的时候,张金寿就会拿出画纸,用颤巍巍的手把曾经画过的灶画图案记录下来,好让后人可以传承。“现在收了6个徒弟,其中一个是我儿子,他们画得都比我好。看到有人继承灶头画,我真的感到很欣慰。”张金寿说。

  美丽乡村,文化是魂,而能让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更高要求所在。在新塍镇的潘家浜村,25户低保、重度残疾以及9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每天中午都能准点吃上村干部送来的热乎乎的饭菜,这项义务做了3年的居家养老服务,让住在这里的村民感到很幸福。

  上周五上午10时30分不到,潘家浜村妇女主任叶丽丽便从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出发,骑上电动车开始了一个中午的送饭。“老人家起得早,中饭吃得也早,一路上要送好几家,要保证最后送到的人家也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据叶丽丽介绍,目前村里共有老人407名,很多由于子女工作原因,老人的午饭无法顾及。自从2011年村里推行乡村居家养老开始,村干部便每天分片为25名低保、重度残疾以及90岁以上老人义务送饭。与此同时,村里特意聘请了两名理发师,每逢周一和周五为老人理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则上门服务。

  【心声】

  嘉兴的灶画,凝聚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表达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的祈求和平安如意的向往,是嘉兴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江南百姓数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见证。作为民间灶画艺术的传承人,张金寿的儿子张雪昌觉得,能学到这门传统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和农村百姓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农村精神文化相对贫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传承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张雪昌说,“灶头画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艺术,也代表了我们农村文化,虽然现在用灶头的人家已经没什么了,但这门艺术不能失传。”

  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者,潘家浜村的重度残疾人龙炳海见证着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百姓的人文关怀。“能吃上热饭、生活上有人关心、遇到难题有人帮忙,生活在这样的农村,我的福气太好了。”龙炳海说。

  【目标】

  夜幕降临,广场上到处可见村民们跳舞的身影;行走在村落中,听到的是村民之间文明有礼的关怀问候;村民有困难时,总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乡情……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今年初以来,秀洲区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今年秀洲区将在全区14个行政村建成符合省级标准的农村文化礼堂,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的综合体、升级版和“精神家园”。“除全区首批示范型农村文化礼堂近日在花鸟港村、新美村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外,其余12家文化礼堂建设点也将力争于9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建设。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全区50%的行政村建成一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区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秀洲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区实施方案》,秀洲区将建设10个精品特色村,在村庄立面和文化墙改造时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并对村庄的文化设施配套、管理能力提升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方面进行同步规划与设计,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让农村生态特色文化得到有效发掘,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标签:乡村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