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港海盐码头今年2月开始运营,到本月底,预计将累计完成80万吨货物吞吐量,到今年底,估计能突破100万吨。”昨天,嘉兴港海盐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忆文介绍说。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的海盐码头,是区内企业大宗散杂货物的主要运输途径。忙碌的码头景象,也见证了海盐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步伐。
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借助海洋经济大发展的东风,临港产业、核电关联、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盐经济开发区扎下深根、迅猛发展。
在长约1500米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白色的薄钢板正在被不同的机器加工、传送。这是记者昨天在浙江协和首信钢业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据浙江协和集团副总裁张珊珊介绍,协和首信所需的原材料全部依靠码头输入企业。企业完全达产后,年运输量将达到200万吨。“我们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都是‘大进大出’,所以C1、C2码头给我们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据了解,企业生产的薄钢板可供应家电、汽车等领域的生产企业,预计今年销售收入20亿元,2015年全部达产后销售收入可达12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以上。
同样,需要依托港口运输的还有吉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有4条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年产包装用纸135万吨。
“将大型造纸项目放在港口附近,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进行运输。众所周知,海运的成本较低。我们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如废纸、煤炭等,60%依赖港口进行运输。而企业生产的成品,有一半也是依靠海运运送出去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通过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盐经济开发区吸引了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入驻。其中,年产9万TEU集装箱生产项目、世界最大单线年产1亿平方米新型节能环保建材项目已落户;央企中国大唐集团投资的海盐大唐风电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项目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奏响“蓝色交响乐”
杭州湾大桥通车、嘉兴港海盐码头建成启用、海河联运……多重机遇面前,海盐经济开发区抢抓机遇,依托区位、港口、海涂等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和培育4家百亿企业,努力打造“大项目—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新模式,推动海洋经济集聚化、集群化发展。
为发展海洋经济搭建平台,土地资源、岸线资源等不可或缺。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在海盐港区投入近35亿元,实施围涂工程,形成围涂面积约1.35万亩。其中,用于临港工业发展用地4000亩,用于港口码头用地3500亩。同时,海盐经济开发区还建成10.41公里海岸线,可建万吨级码头岸线5.9公里。这些资源为临港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配套条件。
海盐经济开发区内河航道纵横交错,这为海河联运提供了便利条件。2009年,连接海洋与内河的海塘支线航道改造项目被列入浙江省规划的杭平申线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后,海河联运的优势将得到全面发挥。
如今,特色化海洋产业体系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随着一批大项目的入驻、投产,海洋经济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蓝色交响乐”将进一步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奏响,成为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