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银行员工在网上发帖抱怨,年薪20万元在北京生活压力依然很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此说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认为,年轻人有再多钱也不够用的这种不安全感,会在彼此之间互相感染,造成群体消极情绪,跟这种充满“负能量”的人打交道,幸福感会降低。
面对网络上“哭穷帖”满天飞,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负能量”,提醒大家“珍惜幸福,远离哭穷”,更有网友建议,网络论坛的管理人员应该封杀“哭穷帖”,免得它给更多人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情绪。一时间,“哭穷”似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但以笔者的看法,实在没有必要把年轻人的网络“哭穷”视为洪水猛兽,动辄喊打喊杀。也许当我们学会理性、宽容地看待网络“哭穷”,才能从中获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对于网络“哭穷”应该区别看待,不能把所有的“哭穷”都看成是恶意的,矫情的。必须承认有些人明着是“哭穷”,实则是“炫富”,就像一个人在大家都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摸着自己肚皮上的肥肉,感叹减肥太痛苦一样。对于这样的“哭穷”,也许会招人厌烦,刺激神经,但毕竟也没到十恶不赦的地步。至于其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也是见仁见智,多数人会一笑置之。
而更多的“哭穷”并不是“炫富”,而是“真穷”,所以才需要通过“哭穷”来宣泄情绪,排解焦虑。比如有人在“哭穷帖”中表示自己月收入超过一万元,但过的是一种“穷人生活”,这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问题是,月入上万,就真的代表锦衣玉食、衣食无忧吗?如果他有房子要还贷,月供七八千呢?如果他有孩子要抚养,每月也要好几千呢?如果他有父母需要孝敬,全家就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呢?那么月入上万,真的可能“很穷”,而不是“炫富式哭穷”。
还有一种“哭穷”,哭的并不是物质上的穷,而是权利上的穷。有人收入很高,待遇丰厚,但并不代表他在生活中就诸事顺遂,万事无忧。比如一些人因为户口不在工作所在地,孩子上学择校费一交就是好几万元,而有些人却一分钱不花就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在这种因为权利弱势和社会不公而导致的不满情绪之下,有人就会借“哭穷”来发泄不满,表达焦虑,这实际上是哭权利之穷。
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焦虑,对前途的担忧,都会成为年轻人“哭穷”的理由。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该在耐心倾听的同时,多想想怎么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对前途更有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