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专题2012  >  2012秀洲两会  >  两会快讯
盛付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2012年2月14日 11:23 来源:秀洲新闻网 俞佳 摄影 董时纲

盛付祥作《政府工作报告》

    秀洲新闻网2月14日讯 今天上午的秀洲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盛付祥代表区人民政府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盛付祥说,2007年至2011年,是秀洲区抢抓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五年。五年来,全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基本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10.3亿元增加到220.8亿元,实现翻番。三次产业比重从8.7:61.3:30.0调整到7.2:55.4:37.4。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从11.4亿元增加到32.6亿元,区级地方财政收入从4亿元增加到10.9亿元,均翻了一番多。累计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8亿元,年均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29元增加到295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8810元增加到16416元,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3.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1。

    盛付祥说,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双业并举、统筹发展、生态优先战略,着力构筑“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现代田园新秀洲,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万人;城乡统筹开创新局面。“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基本形成,秀洲新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小城市培育加快推进,基本形成中心城区、新市镇、新社区协调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木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0%;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展现新风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会管理取得新突破,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稳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报告中,盛付祥提出了全力推动转型升级,打造实力秀洲;全力强化内育外引,打造创新秀洲;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宜居秀洲;全力加强文化建设,打造人文秀洲;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打造和谐秀洲等今后五年秀洲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五项主要任务。

    今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盛付祥强调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安全、节能减排、环境质量等各项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盛付祥强调,全区将深入实施“平台建设年”、“项目推进年”、“效能提升年”活动,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三次产业;坚持多措并举,确保经济平稳增长;提高统筹水平,扎实推进城乡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和谐稳定。  

    最后,盛付祥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奋发有为,为全面完成区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田园新秀洲而努力奋斗! 

标签:秀洲区 责任编辑:俞佳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