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时间:2012年1月20日至1月23日
地点:秀洲区王江泾镇荷花村
静静地站在门口,听着屋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看着村口不时穿梭的车辆,秀洲区王江泾镇荷花村63岁的村民沈阿春一脸的微笑。这个春节,对于低保户沈阿春而言,生活过得简单而又乐和。
“每年都差不多,有很多人过来看望和慰问,我们内心充满了感激。”沈阿春质朴地说。
“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你看看,这是米、油,这是水果……”走进沈阿春贫寒的家,记者立即被浓郁的年味所感染。在一个小房间里,各种年货摆了一排,几乎是应有尽有。
“都是他们送的。”沈阿春动情地告诉记者,每年过年前,许多单位都先后来到她家,送来温暖和问候。嘉兴日报的领导来了,秀洲区委宣传部的领导来了,镇里的领导也来了……慰问金、米、油等可谓是一样都不少。不仅如此,荷花村的村干部还给她家送来了村扶贫帮困基金,让一家人喜上眉梢。
“这一点那一点,加在一起,过个年没问题了。”沈阿春笑嘻嘻地说,“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这个年过得挺乐和。”春节前几天,沈阿春还把自己家养了好几个月的猪也杀了,除了卖点给别人外,其余的都自己留下了。
“年货充足,过年真好。”除夕夜,一家四口吃了个开心的团圆饭。当天晚上,沈阿春和老伴范大弟忙得团团转,酒菜摆了一大桌,一家人吃得很尽兴,还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春晚,其乐融融。
“我们已经很知足了。”和记者交谈时,沈阿春的脸上写满了过年的快乐和满足。
“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
走进荷花村,听不到往日持续的喷水织机声,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安静……
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沈阿春和老伴范大弟尽情享受着节日的轻松和快乐。但是,谈起家庭往事,两位老人都十分难过。
20多年前,儿子突然患病,顿时让这个本来就十分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儿子得病了,不能够干活了,到外面找工作,人家也不要。”沈阿春说,“那时,我们真是想尽各种办法熬着。”她指着自己现在住着的简易的两层楼房说:“借一点钱盖一点,再想办法还掉一点。这个楼房我们前前后后盖了5年才成功。”
孙子范鑫军的出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喜悦。正当一家人共渡难关时,范鑫军的母亲突然出走了。“那时,他才7岁啊。”沈阿春的声音有些哽咽地说。之后,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两个老人身上,沈阿春家也成了当地有名的低保户。
“我们都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回想起那段日子,两位老人都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沈阿春家的困难,也牵动了当地镇、村领导的心。
荷花村党总支书记祝永忠告诉记者,村里除了帮他们家庭申请享受低保户所有规定的政策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尽力帮助他们。“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我们总是优先考虑他们家庭,积极向镇里、区里申请救助。”前年,村里扶贫帮扶基金成立后,马上让沈阿春家庭提出申请,今年春节同样如此。“春节前,我们特意送去了480元慰问金和价值120元的大米和食油。”祝永忠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秀洲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了解情况后,决定与困难学生范鑫军结对。2010年上班第一天,秀洲区委宣传部就把全体干部捐赠的4200元送到了范鑫军手中,让他们一家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区委宣传部领导表示,将一直帮助范鑫军完成初中、高中、大学学业,直到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如今,范鑫军已经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一名初三学生。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在沈阿春家的客厅左侧,张贴了好几张范鑫军的奖状。在两位老人眼里,那是他们的希望和寄托。
“每天在家的时候,我经常抬头看看。”最近,范大弟的一只眼睛不太好使,但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作。春节里,当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时,范大弟也不时地看上几眼。
更让范大弟开心的是,有这么多人关心帮助自己的孙子,免除了许多后顾之忧。在学校里,孙子班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对他十分关心和照顾,免除了相关费用,并鼓励他好好学习。与同龄人相比,范鑫军显得有些文静,他站在一旁连连插话道:“学校里很多人都在关心我,特别是班主任经常对我嘘寒问暖的。”
“我们真的感谢党和政府,否则我们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沈阿春高兴地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让困难家庭受益很多。去年,两位老人还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年下来,报销了不少医药费,而且直接在医院里结算报销,十分方便。沈阿春的女儿和女婿也经常给他们补贴一些家用,让他们适当改善生活。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孙子。”沈阿春动情地说,有这么多人关心和资助他们,虽然他们年龄大了点,但依然能乐观地面对生活。让两位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孙子比较懂事,学习也比较用功。大年初一,范鑫军哪里都没去,一个人就在家看书和做作业。
“放假这几天,我很少出去的,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范鑫军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即将面临中考,范鑫军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力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关心过他的每一个好心人。
采访手记
套用荷花村村干部的话来说,在家庭经济较为发达的王江泾镇,真正贫困的家庭主要有三类: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身患残疾的;因病致贫的。对那些身患残疾的、因病致贫的家庭,实施社会救助是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尽的义务,应该想办法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关爱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而作为受助方,由于智力、体力、能力等因素,无力自救、无法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时,应坦然接受一定时期、一定数量的社会救助,借以摆脱生存困境。基本具备相应的自救条件后,要积极参与社会竞争,通过勤劳挖潜脱困。同时,政府救助救济方式也要不断创新,要把“授鱼”改为“授渔”,用特殊的关爱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