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朱建荣
出生日期:1952年1月29日
年龄:60岁
昨天下午3点,记者拎着蛋糕,捧着郁金香,敲响了朱建荣的家门,给他送去晚报的龙年生日祝福。今天是大年初三,也是朱建荣60岁的农历生日。
“你们真的来了啊!我真是太幸运了!”见记者出现在家门口,朱建荣一阵惊喜,“晚报有那么多读者,我老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了报名电话,想不到你们真的来了!”
杀过猪 下过乡下过岗
俗话说“六十一甲子”。回望自己的60年,朱建荣笑呵呵地感叹道:“小时候下过乡,后来又下过岗,日子有苦有甜,总的来说,生活是越来越美满了,可谓苦尽甘来啊!”
60年前的大年初三,朱建荣出生在南汇,家里共有7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六,60年来一直在嘉兴生活、工作,是地地道道的“嘉兴龙”。“我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在那个年代,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我在镇上读完小学后就开始打零工了。”朱建荣说,小学毕业后他在食品厂打工,小小年纪就学杀猪,17岁下乡种田,18岁那年,王店镇的建材厂到乡下招农民工,他就去了王店,在建材厂工作了整整28年。
一线岗位 一干10年
现在的孩子18岁时大多还在读书,而朱建荣18岁的时候已经在建材厂做技术工,拉车、烧窑、装窑,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刚到建材厂的烧窑车间我可吓了一跳,窑内温度有七八十度啊!一开始很不适应。”在建材厂的一线岗位,朱建荣一干就是10年。在这10年里,朱建荣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在王店镇成了家。
1980年,朱建荣当上了车间主任,工资有所上涨,家里的条件稍微好转了。1983年,朱建荣的女儿呱呱坠地。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建材厂濒临破产,朱建荣被分配到了供销科,“这个科的工作,其实就是追旧债和推销积压的产品。”朱建荣告诉记者,那时候特别辛苦,每个星期都要去上海、无锡、苏州等周边城市的客户那儿讨债,其中去上海的次数最多。“记得上海的客户是在浦东的乡下,我每个星期都要坐火车到上海市区,再坐公交车到浦东,到了浦东要靠两条腿步行,常常要步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1998年,建材厂破产了,朱建荣妻子所在的毛纺厂也倒闭了,两口子双双下岗。那时,女儿在嘉兴三中读书,为了女儿的学业,朱建荣卖了王店的房子,全家搬到了嘉兴市区。“我们夫妻俩只能靠打工过日子,两人每个月收入才800元,省吃俭用勉强供女儿读完大学。”
家庭成员逐年增加
正当朱建荣和记者聊着自己的故事时,门外传来响亮的一声“外公”,原来,朱建荣的女儿女婿带着他4岁的外孙女来家里吃晚饭了。
“这是我外孙女甜甜,这是我女儿朱艳!”说起女儿女婿,朱建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女儿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女婿是少体校的老师,人品好,收入也不错,“现在女儿长大了,我和老伴晚年无忧了!”
“最近5年,我每年的生日就是我们大家庭的聚会日,兄弟姐妹轮流做东,请全家人吃饭,随着子女们渐渐长大,饭桌上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孙子外孙一个个出世,从5年前的20多人到今年的50多人,我们这个大家庭越来越热闹了!”朱建荣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