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辛勤劳作了一年,这几天,秀洲北部不少农户都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去年农场种植了180多亩南湖菱、茭白、荸荠等水生作物,并在菱塘套养了甲鱼、泥鳅和黑鱼,每亩田的效益都达到了4000元以上。”油车港镇合心村绿波岛农场负责人张炎开心地告诉记者,尝试着搞湿地种养结合,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农场内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夏秋时节,一条条湿地生态观赏带中,莲藕和荷花成片挺立,风景美不胜收;年终岁末,在迎来各种水生蔬菜以及彩鲤、黑鱼、泥鳅等特种水产品收获的同时,当地水体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秀洲北部地区河网密布、地势低洼,就在几年前,当地政府领导还时常为农田常常受淹、产出低犯愁。而如今,在立足长远、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思路的指引下,秀洲北部湿地农业华丽转身,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完美结合。
形成六种湿地水生
种养结合模式
眼下正是莲藕采摘上市的季节,昨天下午,在王江泾镇洪典村,莲藕种植户杨秀志正忙着在田里挖莲藕。“家里种植的120亩莲藕去年9月初就开始采摘上市了,一直可以卖到今年3月,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杨秀志说,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来计算,种植莲藕的亩效益在2000元左右,再加上套养泥鳅,每亩效益在4200多元,而以前种水稻每亩效益只有400多元。
莲藕田里套养泥鳅、彩鲤、黑鱼;南湖菱塘内套养甲鱼、泥鳅、黑鱼……与杨秀志一样,如今,这六种湿地水生种养结合模式,正日益被广大秀洲农户所接受。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至今,秀洲北部已种植水生蔬菜2.2万亩,累计推广藕鱼、菱鱼、稻鱼等水生种养结合面积3245亩,湿地套养亩效益达到了4500元左右。
“鱼鳖等特种水产的代谢物经分解矿化后,既可为水生作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可以改良养殖水体环境;而水生作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害虫,可作为特种水产的高品质活性饵料,为水生作物起到了生物除虫、减少病虫害的作用。”据区水产站站长高培国介绍,两年多时间的探索试验证明,采取湿地水生种养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取得生态、洁水和循环利用的良好效果。
实现生态保护
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突破北部湿地农业发展瓶颈,实现从“水患”到“水利”的有效转变。近几年来,秀洲区积极开发湿地农业,加快了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品种结构、种养模式、管理技术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低碳、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以此来推进实现秀洲北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事实上,通过发展湿地经济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秀洲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已经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去年9月,一场以“秀美麟湖,画乡菱歌”为主题,内容包括采菱、剥菱、划菱桶比赛以及现场绘画、摄影采风、产销对接等经贸文化活动的“麟湖之声”暨南湖菱文化节在油车港镇顺利举行。此次活动期间,不仅油车港镇南湖菱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该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全面推介,为下一步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打下了基础。
变生态资源为经济效益,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秀洲北部各镇也纷纷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加速形成集湿地渔俗文化观光旅游、渔业生态休闲旅游、外荡水生植物观赏等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旅游带,并将借助网船会、荷花节、采菱节、垂钓节等节庆活动扩大影响,集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力。秀洲区更是依托北部丰富的湿地资源,以发展旅游、休闲、运动、养生、湿地农业等业态为主要内容,打造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后,秀洲区还将加快建立符合江南水乡特色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展示区,发展一批区块性、观赏性的湿地农业观光基地,做好与休闲产业的衔接,规划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购物农业。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北部湿地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经济实现产值10亿元,生态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