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收获季节的嘉善姚庄镇,捷报频传。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姚庄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6.6亿元,可比增长9.7%;财政总收入3.95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收入,今年预计完成4.5亿元。前不久,姚庄镇党委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中央创先争优督查组组长纪存双8月间来此实地调研后称赞:“姚庄是一个幸福乡村的读本。这里是未来中国新农村的示范点,也是中国农民希望之所在。”
姚庄的幸福,来自12年的沧桑巨变。12年前,这个人口不到2万的浙北小镇,在嘉善县撤乡并镇的浪潮中,因为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差点被撤并入其他镇。12年间,姚庄地方生产总值增长了29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1倍,财政总收入增长47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2倍。12年后,出现了“小鱼吃大鱼”的奇迹:姚庄扩并了相邻的名镇——丁栅镇,成为浙江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它还是嘉兴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卫生镇”殊荣的乡镇,是全市仅有的两个“全国文明镇”之一。
姚庄的幸福,展示了新农村的希望,作出了脱贫致富的成功示范。
姚庄人的幸福在哪里——家家都有好收入
姚庄的幸福,首先来自物质的丰裕。
25岁的吴一兵,毕业于沈阳大学计算机专业。当同学们纷纷驻足城市寻求发展机遇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姚庄,成为镇上一家外资企业“田中精机”的工程师。
吴一兵说,之所以回乡,是因为这里找得到好工作。如今他每月工资4000多元,扣除生活成本后的净收益,要比留守城市的同学高得多。
回乡已成为姚庄籍大学生择业的一种趋势,村里与吴一兵同届的10名大学生,有6名选择回到姚庄。姚庄镇党委书记顾林法认为,这些年,镇里涌现了一批产出高、能耗低、福利好、工作环境优的企业,他们提供的舞台符合大学生对未来的预期。
吴一兵所在的企业只有10亩地,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5000多万元,亩均500万元,是嘉兴市效益最好的制造企业之一。老板钱承林曾经留学日本10年,企业入驻姚庄的6年时间里,实现了“三级跳”:从只能生产标准绕线机,到为客户量身定做千差万别的特种绕线机;从生产普通绕线机到以绕线机为基础的成套自动化设备;从特种机销售量只占销售总额的1%到如今的30%,产品不断从低端迈向高端,利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以上。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钱承林也经历了从只求企业壮大到与员工共富的转变。
“今年跟去年相比,我们企业员工工资上涨了30%。”钱承林说,企业按“小时”计算加班费,员工付出一分辛劳,就有一分收获。为了让员工共享发展,企业每年发两次年终奖,经营绩效越好,奖金额度越高。此外,员工每月还有6到8小时的带薪请假时间。
目前,有109名来自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的客商像钱承林一样到姚庄寻找发展机遇。他们的到来,加快了姚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就业创造了机会,拓宽了增收的路径。
这是姚庄镇南鹿村农民钟林家的一本账。2010年,钟林家通过农房改造集聚住进了桃园新邨,用农村的宅基地换得了集镇上的3套商品房,其中出租两套,每月租金1300元。家里的7亩承包田有5亩出租,每年租金4000元。光租金收入就可以支付一家子的生活费。钟林夫妻两人都在“昱辉阳光”工作,每月工资7200元,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60多岁的丈母娘在镇政府做保洁员,月收入850元。腿脚不便的老丈人也每月享受政府残障补贴。钟林一家生活因此变得从容淡定。
这就是姚庄,筑就一个高端平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创业者,孕育了一批优质的企业,集聚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催生了“人人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的喜人现象。目前,全镇有1.87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占全镇劳动年龄段总人口数的80.6%。今年前三季度,姚庄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35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00多元,名列嘉兴市73个新市镇(街道)前列。
姚庄人为何格外自豪——
生活具有高品质
姚庄的幸福,体现在生活的高品质。
家住俞汇村的“80后”妈妈谢婷婷说,儿子的教育是她的一块心病:“家里老人太宠,孩子很霸道,没有礼貌。”
姚庄镇投资200万元建起的全省首个早教中心为她解了后顾之忧。“孩子一周岁时就加入早教行列。这里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设计课程,不收学费,每节课只收20元的材料费,相当便宜。”谢婷婷说,一年多来,宝宝学会了与人分享。他的语言能力、行动能力和交往能力,都比那些没上过早教班的同龄孩子强。
没有一味埋头于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的赛跑,姚庄把经济数据的贡献落脚在有没有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他们提出,要让姚庄人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困有多帮、住有宜居。
姚庄投资1800多万元建起了全省最具规模的乡镇社会福利养老中心;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全省配套设施最好的乡镇幼儿园;投资1亿多元建设全省面积最大的镇级文体中心……目前,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为代表的50多个项目还在建设中,总投入达30多亿元。姚庄还利用紧邻上海的优势,请上海著名医疗专家不定期到镇卫生服务中心坐堂门诊,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大都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他们还创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对徘徊在低保边缘但无法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的“边缘户”实施救助。
银水庙村杨成一家因5岁的儿子患了白血病而陷入困境。按照现行的低保政策,杨成无法享受低保救助。但巨额的医药费,加上妻子为了照顾小孩失去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镇里送上了3000元补助,3家企业捐助了3.5万元定向帮扶,县慈善总会也出资5000元……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像寒冬里的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杨成一家。“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我都不曾提出申请,镇里第一时间就把补助金送到我手里。镇民政办还帮我包办申领补助的手续。”对于杨成的感激,镇长朱苗说:“这有啥呢?我们可以帮投资者跑审批,为啥不能帮困难户跑腿解燃眉之急?”
“群众想要的,就是我们镇党委、政府要努力去办的。”顾林法说,“不管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要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让姚庄人幸福起来。”
世代为农的姚庄人,走上小康之路后,有了更新的追求:打造精致高雅的上海近郊现代田园城市。这样的目标已让俞汇村村民张小弟感受到可触可摸的变化。以前,村里主干道垃圾遍地、路面坑坑洼洼,一到夜晚一片漆黑,走在路上感到极不安全。“如今,绿化绿到屋檐头,块石护岸筑到河桥头,水泥路浇到门口头,扫地扫到路口头。路平、灯明、水清、太平,生活越过越有味道了。”张小弟说,想不到并入姚庄后有这么大的变化!
令张小弟意外的是,丁栅无论人口规模还是区域面积都大于姚庄镇,经济发展也曾经领先姚庄,其撤乡建镇比姚庄早了4年。在1999年的乡镇撤扩并浪潮中,当时决策者的腹案之一就是让丁栅合并姚庄。不曾想,十多年后,姚庄后来居上,合并了丁栅,投入了1700万元,全面改造丁栅区域,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办起了图书馆分馆,造起了大型公益停车场……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2%的丁栅人对成为姚庄人感到自豪。
姚庄为何成了块福地——
人人都能成就新梦想
姚庄的幸福,还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充实。
“姚庄是我的一块福地,企业落户姚庄后,我有了一种不断超越的成就感。”2005年,怀揣105万美元到姚庄追梦的李仙寿没有想到,短短6年时间,企业年销售额从刚成立时5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80亿元,业绩增长了100多倍,先后在英国伦敦交易所创业板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前三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
从一位下海经商的官员变身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李仙寿内心充满了感激。他说:“企业发展中难免遇到磕磕碰碰的事,幸运的是这里有一支很强的服务团队,正是他们‘零距离’的优质服务、‘零干扰’的环境保障、‘零折扣’的政策落实,让我们披荆斩棘实现跨越。”
每晨要有清醒,每天要有激情,每周要有成效,每月要有突破,每年要有跨越;时刻带着镜子照不足,带着尺子找差距,严格自律,拔高标杆;要会干、会讲、会写——正是这样一支有激情、有魄力、有能力的团队,让每一个姚庄人梦想成真。而“523”的团队建设理念,让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颇为赞赏,要求全省乡镇干部学习推广。
一个团队足以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一种热情在传递。生活在姚庄的人们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被激发,个体价值被认同,梦想不断延展。
张加飞,姚庄镇清凉村农民。从种植水稻到黄桃,再到蘑菇、芦笋,他成了引领风潮的“时尚农民”。通过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创业致富,今年,他投资50万元引进无菌蘑菇接种室,既提高产量,又保证了质量。18个大棚的菌菇产值可望突破300万元,相当于一家小型企业的规模。他以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赢得了成功。
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的姚庄,人们的视野在不断拓展。就算目不识丁的老农民,也开始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他们学排舞、打太极,向上海著名滑稽演员王汝刚等拜师学艺,甚至进城办起了画展。
今年国庆前夕,嘉兴市美术馆一场别具一格的画展迎来络绎不绝的市民参观。办画展的是土生土长的姚庄农民。今年3月至7月,姚庄专门开设农民绘画培训班。前来报名的有泥水工、种植户、乡村教师等,来自各行各业,学员一时爆棚。“我们带来了近百幅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还有数十件农具农艺。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我们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尝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滋味。”农民陆海娟说,当衣食无忧、保障不愁时,农民开始发掘深藏于内心的梦想了!
梦想是心灵富足之源,在姚庄,越来越多的人不断点燃梦想、追求梦想、成就梦想。而实现梦想的那一刻,就是幸福的开始。据省城一家权威机构民意调查显示,姚庄镇目前幸福状况为7.53,人们对五年后的幸福水平预期为8.49,高出目前幸福水平0.96个分值,这表明姚庄镇居民对未来的幸福预期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