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滴灌”,是现代农业高科技生产的灌溉方式,以信息化技术测试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并按需定时定量供给水分。相比其他灌溉技术,滴灌既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又避免了水资源滥用,实现了粗放型技术向集约型技术的转变。出人意料的是,这项看似与教育无关的农业技术,却给秀洲区的一所农村中学——油车港中学校长戴国强带来了无穷的灵感,他大胆联想和迁移,提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也要采用“滴灌技术”,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个别化教育。
“农业生产共分四步:第一是耕田松土,第二是选种育种,第三是移栽浇水,第四是施肥管理。”戴国强认为,“耕田松土”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每一名学生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成绩差异,就把他们三六九等分。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选种育种不是只挑选学生,而是根据每一名学生的不同需要和特点,因材施教。
“活着真的很痛苦,不如死去。”九年级学生冯程在周记本上写下这么一句话,让当时的带教班主任彭家福着实一惊。是什么让他面对美好的青春年华发出如此萎靡的悲叹?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留意,彭家福发现冯程很自卑,对生活没信心。“这多半是因为他的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在体育中考抽签的时候,冯程“不幸”抽到了长跑。长跑是他的软肋,长期以来他的长跑成绩始终是班级倒数第一。而后,他每天在操场勤练,别人跑三圈,他就跑六圈。一切似乎都要为这中考拼了。彭家福抓住了这一点,将冯程的这种刻苦精神迅速宣扬出去,并且安排体育委员每天陪他训练,鼓动同学为他加油。慢慢地,冯程开始找回自信。体育中考时,更是交出了满分的优秀答卷。
“当你认为世界抛弃你的时候,其实他是在跟你开一个玩笑,他是在酝酿一个更大的怀抱,在拥抱你。”这是冯程后来写在班级黑板上的一句话。而那时的彭家福知道,这个阳光的大男孩已经回到了原本该是他的奋斗轨道。冯程果真没令大家失望,中考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一级重点中学。
“学校的老师经常会和学生原来小学的班主任联系,进行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再分配。看哪一名学生适合进入哪一名老师的班级。”个性十足的朱俊轩,在开学第一天就给了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梁华凤一个“下马威”:“老师,我成绩很差,英语不好,对这门课也没什么兴趣。”梁华凤微笑着对朱俊轩说:“老师有信心把你的成绩提高上去。”朱俊轩看着自己的老师,一脸的不相信。
事后,梁华凤主动找到朱俊轩的小学班主任,向他了解朱俊轩小学时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日常喜好,对症下药。“优点尽量最大化,总是抓住缺点不放,关系会越来越僵。稍微有一点点进步,就表扬。”梁华凤很喜欢去学生的寝室转转,有几次到朱俊轩的房间,会故意夸大地称赞他的寝室比女生寝室还干净。这时候,朱俊轩往往会脸红地表示:“老师,怎么会,明明很乱啊。”久而久之,这种细微的鼓励,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给了他足够的动力。
“生活上的习惯培养好了,学习习惯自然就会跟上。”此后的朱俊轩,先是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更是在学习上很上心,对英语这门学科也不再排斥,成绩进步突飞猛进。
移栽浇水,不是指传统的灌溉,现在讲究的“滴灌技术”,既节约“成本”,也减轻学生负担。“在这里读书,很轻松。作业在学校基本都能完成,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王超豪在转学进入油车港中学时的成绩是年级第105名,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40名的跨越。年级第65名的成绩,让他年迈的爷爷欣慰不已。
教学质量不是靠一下子抓出来的,而是要靠三年的积累和精心的“施肥管理”。三年何其短,每一名老师都很珍惜每一届学生的宝贵三年。如今,油车港中学逐步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化、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教学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考和学期统考成绩连年位居市、区农村中学前列。
“教学生三年,替学生想三十年,为国家想三百年。”油车港中学倡导的正是“三年一整体,全校一盘棋”的理念。这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滴灌教育”融入各种环境、情境和载体之中,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的内在情感因素。“我们要他们清楚,来这里学习,不是为了中考要做什么,而是你自己真正想去做什么。人有信仰就会有动因。而我们就是要慢慢培育他们的信仰。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找到圆梦的路径。”校长戴国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