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服装企业,今年上半年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盈利1.21亿元,平湖167家规上企业盈利不足0.11亿元……
编者按:嘉兴是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城市,总量约占七成,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和入世10年的发展,形成了块状经济明显、产业布局清晰的经济格局。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发展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空间,为嘉兴经济的转型升级找到出路,既是这座城市的挑战,也是这座城市的机遇。无需舍近求远,转型与升级早已在内部孕育。从今天起,我们以“对照记”的形式,在不同产业之间、在同一产业内部、在企业与行业之间,寻找可作对照的转型之路。
数字是枯燥的,却最具震撼力。
上半年,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实现产值6.11亿元,同比增长16.37%;实现利润1.21亿元,同比下降7.27%。
上半年,平湖167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实现产值60.66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利润不到0.11亿元,同比下降76%。
通过计算产值利润率发现,前者高达19.8%,后者仅0.18%。
数字的对照,映现的是一家企业的成功与一个行业的困境,而成功与困境的对照,又会映现出什么?
成立于1988年的雅莹公司,其前身是位于嘉兴郊区的一家村办企业,发端于外贸加工业务,成长于品牌经营,目前已跻身中国女装品牌前三;而目前年产服装3亿件的平湖服装业,亦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末,依靠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发端于与上海服装企业联营办厂,得益于贴牌加工并逐渐做大,总产值过百亿元。
同一个起点,不同的支点
将雅莹与平湖服装产业同放于历史发展的坐标中对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却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支点。
这个共同的起点是盛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利润可观的贴牌加工。
位于平湖的嘉兴蒙士特服装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家1985年成立的合资企业,主要生产高档女装、时装,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公司董事长李士林告诉记者,1993年至1995年外销非常火爆,连续3年出口都达1.5亿元人民币。即便是夏季服装,单件衣服加工费均在10美元以上,一年赚上千万元人民币并非难事。
目前,平湖拥有服装企业1600家左右,其中95%以上的服装企业为国际品牌贴牌生产,年产服装则超过了3亿件。
比蒙士特晚3年成立的浙江雅莹,当年同样靠外贸订单完成了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但雅莹迎来拐点是在1995年,这一年被公司董事长张华明形容为雅莹女装的品牌元年,同时,他放弃了当时还很赚钱的外贸加工业务,彻底转型。
而在1995年至2003年期间,选择品牌作为自己发展支点的雅莹,转型之路并非顺风顺水,在1998年时因丝绸服装行业的整体衰落,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落千丈。
平湖却在此期间迎来了服装产业发展的黄金期,通过“引资”开拓,逐步形成了以贴牌加工为发展支点的产业集群,开始涌现出一批规模大、设备优、效益好的出口型服装企业,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茉织华”了,该企业于2001年以“上海茉织华股份有限公司”名义在上海上市,轰动一时。
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在两个不同支点的作用下,自2004年起,雅莹与平湖服装业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雅莹的第二个拐点出现在2004年。
这一年,雅莹与意大利服装巨头米罗利奥集团合资,实现了品牌和公司体系的升华,实现了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并开始了国际化的路线。据介绍,合资以后的雅莹,销售收入每年以70%的幅度增长,去年达到21.5亿元,今年预计突破25亿元。到2019年时,则力争达到100亿元。
而在2002年,平湖服装业发展迎来自己的巅峰,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成为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全国服装行业奠定一席之地,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成为中国主要服装产业集群之一。
但“巅峰期”的持续时间并不很长。受外需增长遇阻、出口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交织影响,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平湖服装行业迎来了严峻挑战。
去年蒙士特的出口已降至5300万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出口则不到2500万元人民币。就整个行业而言,今年上半年,平湖服装行业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均增加较快,该市167家规上服装企业中,亏损企业达到76家,亏损面占45.5%,亏损额为9800万元,同比增长69.8%。
年产服装3亿件的平湖服装产业,去年的总产值是157.61亿元,即便全部折算成销售收入,每件衣服平均价格仍不足53元,而今年雅莹的平均单价则高达1056元;目前平湖服装业的从业人数达15万人,80%属于一线生产工人,而雅莹公司2900名员工中,直接从事加工生产的仅占20%。这两组数字的对照下,一个企业与一个行业面临着的困扰却是共同的。
同样的困扰,不同的现状
5年来,服装行业的工人平均工资每年以15%至20%的幅度在递增;5年来,代工利润却从20%的高点一路下滑,如今5%的利润已属难得,然后是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甚至步入了“6.3时代”……
在李士林的企业里,一大一小两个车间内井然有序,分别摆放着260台和100台缝纫机,同时担任蒙士特和旎莱雅两家公司董事长的李士林,既要抓前者按时完成外商订单,更要抓后者品牌推广与营销拓展,近600名员工中七成以上为一线生产工人。
目前平湖服装行业15万从业人员中,80%的人员“挤”在生产一线。以帝豪达公司为例,这家拥有700多名员工的代工企业,设计人员仅有三五人。而少数已经开始自创品牌的服装企业,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广人员也不足员工总数的20%。而更让人忧虑的是,平湖一些服装企业至今还在产能扩张上“打转”。
与此相对照的则是雅莹公司的员工结构:
以品牌为导向,向“微笑曲线”两端突破,抢占价值链高端,是雅莹公司的成功实践。公司总经理高级助理李炜中告诉记者,在该公司2900名员工中,从事研发设计的人员占25%,营销和品牌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人员占55%,而直接从事加工生产的仅占20%。据介绍,该公司一半生产任务由企业内部完成,另一半生产任务则实行外包。
目前,该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广的费用,已占到全年销售收入4%以上,这在嘉兴服装行业无疑是绝无仅有的大手笔。
而不足5%的纯贴牌加工利润,与每年15%以上幅度递增的员工工资之间的矛盾,成为平湖服装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显然难题还不仅限于此:节能减排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土地资源的紧缺等,使“赚不到钱”成为上半年这个行业的整体焦虑。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平湖整个服装业累计亏损2177万元,直至6月才勉强扭亏为盈,实现利润0.11亿元。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雅莹则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近4年来,公司每年以70%的递增速度跨越式发展。在今年《纺织服装周刊》公布的6月女装销售额排行榜上,中国女装品牌“雅莹”跻身前三,而排在雅莹前面的分别是“ONLY”和“VERO MODA”两大国际女装品牌。记者查询这张榜单看到,“雅莹”当月销售额为182.8万元,环比增长4%,而在平均单价的对比上,“雅莹”每件为1056元,“ONLY”每件为385元,“VERO MODA”每件为378元。
身在同一产业链,直面同一个市场,一个企业与一个行业在品牌之路上的短暂分道扬镳,却在今日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现状,但好在,转型共识已开始酝酿发酵。
目前,平湖服装企业注册品牌并进入实际操作的仅有10家左右,但为国际知名品牌贴牌生产的历史却有20余年。同一起点出发的一个企业与一个行业,都需在转型升级之路上不停步,20余年的贴牌生产,奠定了平湖服装业雄厚的产业基础与资本实力,十多年坚定的品牌之路给了雅莹今日之优厚回报,
同样的转型,不同的过程
如今的平湖服装产业,无疑面临着方向性选择:向左行,继续搞贴牌加工;向右行,依托产业基础,立志开拓品牌之路。
在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负责人看来,欧美市场因债务问题需求萎缩,出口订单下滑不可逆转,即使有订单可做利润仍是非常微薄,这种陷入贴牌加工陷阱的窘境已传递出清晰的信息:该是转型的时候了!
事实上,平湖市服装产业的发展进程为品牌打造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包括耐克、阿玛尼(ARMANI)等在内的100多家世界著名品牌与平湖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平湖的服装企业曾在品牌之路上作过尝试。”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当时的服装龙头企业茉织华挟上市之威,曾一下在全国开出200多家品牌专卖店,但因公司主营业务转向、品牌定位不明确等原因,最后折戟沉沙。而当时充足的订单及充裕的加工利润,显然把茉织华不成功的品牌探索的负面效应放大了,很多企业开始一心一意走贴牌加工、扩大产能之路。
而今年初以来服装产业效益的严重下滑,则让整个行业感受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今年6月,平湖市委、市政府邀请雅莹公司总经理张华明赴平湖向骨干服装企业传经送宝。7月22日,平湖市委主要领导率该市服装行业副会长单位以上企业到嘉兴的雅莹总部,分享雅莹打造品牌的成功经验,共同探求品牌创建新模式。
从代工之路到品牌之路,到底相距有多远?“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这是李士林的原话。在逐年收缩外贸订单的同时,他于5年前成立的以内销为主的旎莱雅公司,今年开始发力。目前,他对品牌已投入费用2000多万元,研发设计的职业休闲女装以35岁至50岁的女性消费对象为主,每件衣服价格600元至800元,今年上半年销售突破了500万元,纯利润率达到20%左右。“这对我是个莫大的鼓励。”李士林说。
此外,永成公司打造的“美士兰”品牌女装,已在全国25个大卖场和超市上架。伊思佳公司凭借自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优势,通过对市场终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公司产品的高附加值得到较好提升,今年前7个月内销实现了30%的增长。而“悦莱春”、“伊佳林”等多个服装品牌则正在进入上升期。
在1600多家生产企业的支撑下,在150多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基础上,对于长期与国际知名品牌打交道的平湖服装企业来说,转型后的利润和发展空间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