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融创新示范区,我们的目标是把南湖区建设成为中国的‘基金小镇’。”“‘十二五’期间,海宁将建设10个服务业集聚区。”“我们将以‘一核两翼’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秀洲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如何将“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用怎样的具体抓手来完成“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的年度目标和五年总量“倍增”目标,近日记者在对各县(市、区)相关部门的走访中了解到,全市各地都把服务业平台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什么样的平台,各地纷纷从自身特色出发寻求差异化发展,而怎样建平台,各地则不约而同地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大力扶持。
各地建起特色平台
优先发展服务业,新的起跑,需要新的步法。打造服务业发展平台,我市各地也使出了不同的招数。
“去年12月,南湖区成功申报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这样的示范区全省只有7个,这为我们打造‘金融高地’带来了巨大机遇。”南湖区三产发展局副局长孟林荣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该区将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全力打造中国的“基金小镇”。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该区不仅制定政策,从税收、办公用房、人才引进等方面对股权投资发展进行鼓励扶持,还规划了2.04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金融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机构地区总部、金融后台服务及外包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与南湖区不同,海宁市则凭借其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依托其皮革、经编等产业集群优势,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10大服务业集聚区。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许村家纺市场、长安科教新城等都有序分布在其服务业发展规划图上。
“各地在平台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找准各自的发展定位和特色,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通过优势互补强化要素集聚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按照这一思路,我市在谋划全市服务业集聚区“一盘棋”时十分注重科学布局,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将陆续建成的4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点构成一个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体系。
平台激发引资魅力
大平台,是培育大产业之核心,落户大项目之基础,孕育大企业之摇篮。
“作为区一级政府,引进银行总部有难度,所以我们扬长避短,将引进对象定位为准金融企业。”孟林荣告诉记者,准确的定位加上良好的区位优势,仅半年时间,该区已吸引红土创投、万盛基金、嘉庆创投等35家股权投资机构入驻,注册资金达到53.41亿元,预计到年末,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将超80亿元。此外,依托物流产业、城市有机更新、高铁以南余新区块整体开发等其他几个平台,南湖区1至6月三产投资同比增长了三成,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就达12个。
在海宁,大平台集聚大产业,吸引大项目的效应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海宁规划建设的10个服务业集聚区,并非平均分布在各个镇,而是依托原有专业市场或产业发展优势而确定的。”海宁市副市长施震东告诉记者,正是这种产业与平台的双向互动,迸发了巨大的吸引力。比如,以经编产业为基础打造的经编总部大厦,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不仅吸引130多家企业总部入驻,更在前几天迎来了首个外国品牌研发设计中心;又比如,今年上半年大型Shopping Mall——海宁银泰城开工建设,为海宁商贸板块的升级注入了强劲活力。
施震东告诉记者,依托这些平台,海宁服务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速,今年上半年服务业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嘉兴各县(市、区)第二位和第一位。“十二五”期间,海宁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7.5%以上”,这一高目标的实现也要充分依托10大服务业集聚区来实现。
据统计,依托各地的平台建设,上半年我市服务业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要素制约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服务业“百项百亿”工程完成投资100亿元,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打造平台呼吁更多政策松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快推进服务业平台建设,我市各地纷纷拟定了十分优惠的扶持政策。
根据《嘉兴市促进服务业优先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嘉兴国际商务区将连续5年,每年从市财政获得2000万元资金补助,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新获得省级、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分别可以获得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此外,市财政每年安排的5000万元市级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除了全市的政策之外,各县(市、区)也配套制定了各类扶持政策。
随着各地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全市服务业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服务业门类多,牵涉广,当前平台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需要在发展中引入突破性的思维,进一步打破机制、体制方面的瓶颈。
“比如南湖区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时,希望能引入民资,与国资进行共同开发,这样对于业态规划、二次招商都有极大好处,但这需要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又比如,为了鼓励工业企业搬迁,我市是否可以借鉴国内其他一些地方的做法,拿出一部分差价补贴给企业。”孟林荣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