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乎意料”可用一连串数字来表达:经济增长速度13%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5%以上,规上企业利税同比增长95%以上。“年初的时候把困难看得重一些,没有想到经济恢复得这么快。”
过去五年,桐乡人民则迎来了更多的“出乎意料”:沪杭高铁建成通车,实现了桐乡百年铁路梦;引进浙江传媒学院,实现了桐乡的大学梦;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嘉兴唯一的5A景区——乌镇景区在桐乡;嘉兴市规模最大的企业——桐昆集团在桐乡;嘉兴市最高的楼——振石大酒店(38层)也在桐乡。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得益于上下齐心,目标明确,我们才有了这张成绩单。”但费建文在喜悦之外,更有担忧,“2011年,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转型压力,都将是难度很大的一年,唯有树立信心,明确发展定位,桐乡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十二五”期间,桐乡将朝着“转型发展的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市、宜居宜游的幸福新市”大步迈进。“我们一切努力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百姓的幸福感。”费建文说。
财政惠民
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桐乡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5亿元,是2005年的2.1倍,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亿元和28.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50家,比2005年增加800家;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4.3万元,是2005年的2.2倍……过去五年,桐乡改革发展的成果可用这些数字来标注。
“过去五年是桐乡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变化的五年,也是风雨兼程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的五年。”费建文说,五年来,桐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不断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从最初的村庄整治,到推进“两新”工程,大投入带动了农村面貌的大改观。
“十一五”期间,从解决百姓后顾之忧的各类保险,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再到扶贫救助工作的开展,桐乡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比如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从最初的每年3亿元,快速增加到现在的每年8亿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好体现,目前外来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的比例超过了71%。
桐乡对民生的投入围绕“人人享受”的目标展开,更加注重均等化和社会公平公正,民生事业更注重社会最底层的贫困群众。比如通过扶贫建房工作,陆续投入3000多万元,帮助1138户农村贫困户圆了建房梦;向肾病患者发放血透券,患者可以定期到医院进行血透治疗……这些政策无不体现了桐乡对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
生态立市
誓还百姓一座“森林城市”
“2011年,我们要大片种树,花大钱种树!”作为桐乡市委书记,费建文的这个决心似乎与人们印象中向来以工业发达而闻名的桐乡相去甚远。
在过去的十年里,“工业立市”一直都是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十一五”期间,桐乡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都超过了翻番的目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老百姓收入增加了,环境却变差了,发展的目的何在?”费建文平实的话语中折射出他对民生的关注。因此,桐乡把“生态立市”作为“十二五”的首位战略,并提出了建设“森林桐乡”的目标。
“‘生态立市’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是产业层次的提升,其次是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大,第三个层面是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再辅之以全民低碳生活观念的普及。”费建文告诉记者,产业提升方面,“十二五”期间,桐乡要把化纤、纺织、建材、皮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变到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上来。目前,这四大新兴产业的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4%,但“十二五”期间,这四大新兴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年均增长要达到30%以上。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就是“对污染零容忍,治污要铁手腕”。同时,借助于“森林桐乡”工作的推进,花大力气做好生态修复工程。
费建文坦言,从“工业立市”到“生态立市”,最需调整的是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思路。他强调,生态立市的立足点是要建设宜居宜游的幸福新市,不断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