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创意理念引领农业,打造农业内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秀洲农业正在奏响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旋律”,向着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大步迈进。
夏日里,密密匝匝的荷叶相拥互动着,探出一朵朵荷花,彩鲤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冬日下,一个个蔬菜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内,黄瓜、丝瓜等蔬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这一幅幅田园美景,正是秀洲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缩影。
“十一五”期间,秀洲区农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主体日益壮大,管理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农业安全生产监管有力,农村经营管理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58元,到2009年分别达17.74亿元和12024元;预计2010年,农业总产值可达1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00元。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单位、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平原绿化造林工作先进区、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先进区局……五年间,秀洲区各项荣誉不断。
“六朵金花”齐盛开,精益求精促转型
“十一五”期间,全区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6+1”产业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粮油、畜牧、蚕桑、渔业、林果、瓜菜六大产业和精品农业发展。
——粮油产业稳步提升。2008年,高照高家桥大麦“秀麦11”示范方高产田单产创全省记录,达523.1公斤/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506.9公斤,小麦“郑麦90-23”示范方高产田单产达482.54公斤,示范方平均亩产473.9公斤。2009年晚稻平均亩产达568公斤,最高亩产达706.66公斤,为全省历史最高水平;今年晚稻又获丰收,再创新高;品牌粮油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大变优。
“我今年春粮和晚稻两季多收了200吨粮食,加起来大概多收入了七万块钱。”秀洲区高照街道种粮大户金仁法,种了156亩晚稻,问起今年的收入,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行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全区建成3个规模小区,生猪规模饲养水平提高到60%以上;同时,从调优养殖结构入手,因地制宜发展羊、牛、灰天鹅等食草性动物的养殖,目前全区养殖羊10万头、奶牛1000头、獭兔3万只、灰天鹅2万羽。
每天上午8时许,上海光明乳业的专用车就会停靠在王店镇东兴奶牛场,不一会儿,4吨鲜牛奶就被装上车运往上海。“由于品种好,现在养殖场产出的牛奶全部供应上海,每头奶牛的年利润能达到1万元。”奶牛场负责人顾东兴说。
——蚕桑产业破难创新。全区发展桑园套种青菜、油菜苗、榨菜、萝卜等面积16060亩,桑园养鸡面积5300多亩,种植果桑150亩,利用桑枝条种植木耳60万棒,桑园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组建蚕业合作组织6家,推行“公司+合作社+蚕农”生产销售模式,打破蚕茧收购垄断体制,实现优质优价,有力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2008年12月,王店镇南梅村成立秀洲区首个蚕桑专业合作社——桑和,集中发展桑果、桑木耳和蚕茧,由起初的11个社员作为股东,发展到现今200户社员参与。2009年底,该合作社实现收入102万元,户均每年收入7万元左右。桑产业发展形成了循环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渔业产业提档升级。近三年来,全区完成标准鱼塘改造面积2.2万多亩,推广生态高效养殖面积3.3万亩,鱼塘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渔业总产量从2005年的2.15万吨提高到2010年(预计)的2.5万吨,总产值从2005年的2.85亿元提高到2010年(预计)的4.3亿元;建成了青鱼、生态鳖等标准化示范基地,以青鱼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年加工能力达600吨以上;结合北部湿地农业开发,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油车港杨溪生态鳖产业园。
“在低洼水田里进行水生蔬菜和泥鳅的套养,每亩效益在3000元以上。”王江泾镇荷花村村民姚忠宝告诉记者,夏秋季,荷花观光带成迷人风景线,以新型水产养殖业、水生作物种植和休闲观光渔业为主的湿地农业,使不少市民直呼这样的农业好,可看可吃又可玩。
——林果产业创新发展。五年来,全区投入绿化资金1.91亿元,新增绿化面积3.2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从2006年的14.2%、35.6%提高到18.3%、41.2%;新增沿海防护林1.5万亩、1183公里,建成国家级重点防护林示范区4个,沿海防护林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林权到户”管护模式在全省平原地区推广。培育形成以新塍为主的苗木、以油车港为主的葡萄和以洪合为主的蜜梨三个万亩主导产业区,新开发槜李、油桃、白桃等特色小水果1000多亩。
秀洲区信乐生态精品果业基地负责人林兴乐高兴地告诉记者,葡萄园采用循环种植模式,充分对沼液沼渣、葡萄枝条、雨水等资源进行再利用,今年种植的45亩葡萄,亩效益达3万多元。
——瓜菜产业转型提升。走进王店镇建林村聚宝湾设施蔬菜基地,只见钢管大棚、微滴灌排灌系统等一应俱全。全部采用立架栽培技术,该基地180多亩大棚蔬菜,已投产的亩产值均超万元。
五年来,全区新增蔬菜基地14个、5800亩,常年设施蔬菜基地面积达8500亩,其中大棚设施5400多亩;建成西甜瓜类、雪菜、薯类3个万亩以上瓜菜产业;以王江泾、油车港为主开发湿地莲藕、南湖菱、茭白等水生蔬菜种植16820亩,突破了北部湿地区域农田生产难题;南湖菱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建立了南湖菱提纯复壮中心;引进、培育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主体30个,成立了秀洲区蔬菜行业协会,全区蔬菜产业初步实现了转型升级,逐步走上高效发展之路。
“好漂亮的蔬菜,真像艺术品,原来这就是奥运蔬菜啊!”去年4月,在秀洲区洪合镇泰石农业园区内,一盘盘用奥运蔬菜做出的精致菜肴,引得前来观赏品鉴市民的啧啧称赞。在秀洲,“精益求精”的精品农业起步良好,正成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2009年以来,全区开始实施精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已启动建设优质粮油、精品三园鸡、高档苗木水果、优质螺狮青、有机鳖等精品农业核心示范基地31个,品种、品质、品牌有了明显提升,精品农产品价格比常规产品提高40%左右。“现在我们公司正在推行网上认养生猪,提高传统养殖的附加值。”嘉兴市大运河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建军表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精品化、高附加值路线。
“绿剑”执法成效好,监管防控更完善
由于质量好品牌响,去年王店镇三园鸡合作社有3万多只鸡销往上海和无锡。不仅是三园鸡,去年秀洲区供应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总量达16万吨,总金额达7.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3%和30%。
秀洲农产品之所以能笑傲长三角市场,得益于农产品过硬的质量和品牌的影响力,这也是秀洲区农经局多年来大力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的结果。5年来,该局以生产标准和品牌建设为抓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通过有机食品认证3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9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通过国家地理标记注册3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个,通过HACCP认证4个,通过GAP认证2个。目前,全区创建品牌农产品49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3个、名牌农产品4个,市著名商标19个、名牌产品14个。
同时,由于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制度健全、措施到位,几年来秀洲区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疫情。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小农资店整规、“绿剑”护农执法等工作有序开展,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区创新性地建立全市首家动物疫病防疫合作社,实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心下移”,进一步确保防疫工作的到位率。
全区农村经营管理日益完善,以经济薄弱村项目建设为抓手,五年来共建设项目74个,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区流转面积达10.83万亩,占承包经营面积的34.41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2009年9月,王店镇南梅村“爱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对水稻、油菜、大麦等作物进行机械化全程服务,做到育秧、插秧、植保和收割一条龙。有了合作社,南梅村民成了“甩手掌柜”,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66岁的王根宝说:“现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身体也好了很多。”
“农超对接”弄潮头,综合实力大提升
在去年5月召开的秀洲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评审会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的“南、中、北”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首次亮相引起惊叹。据了解,目前“南、中、北”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一些成效:全区新三资有意向投资农业的项目共64个,总投资8.89亿元,其中,位于园区内的项目44个,投资金额达8.47亿元。此外,目前已完成粮食功能区规划论证,两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列入省建设计划,全区已建成7个千亩以上功能区,面积2.5万亩。
“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内涵向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经营方式、新的发展思路。”区农经局局长李荣伟表示。
“十一五”期间,秀洲区农业保障措施与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制定“6+1”农业产业提升规划,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农业招商为手段,推进农业项目建设,2007—2010年,实施区都市型农业建设项目147个,区“项目提升年”生态农业建设项目22个,上报市新农村建设项目961个;吸引“新三资”投资效益农业8亿元。2010年,成功举办2010秀洲现代农业投资说明会和嘉兴秀洲(上海)名特优农产品“农超对接”洽谈会,签约6个农业投资项目和13个农超合作项目,总投资8800万元和签约金额20960万元。全区农业主体快速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从2007年的28家发展到46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4家,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的39家发展到82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11家。去年以来,全区新建家庭农场25家。另外,全区通过加强培育与引导,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开发创意农业、白领农业等新兴产业。
近五年来,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镇2个、示范村20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兴林富民示范镇3个、示范村9个,省级林业休闲观光园区3个,市级绿色小城镇3个;建成以榉树、梅花、枇杷为主的特色村6个。完成20头以上生猪养殖规模排泄物治理工作,全年减排80万吨以上。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上个周末,家住市区的王小姐专程和朋友一起开车来到秀洲区圣莱特农庄,有的垂钓,有的进行户外拓展训练,玩得十分开心。王小姐告诉记者,游客不仅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采摘水果、竹林挖笋、小溪捕鱼,还可观看三句半、腰鼓舞、扇子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据了解,五年来,全区建成区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7家;开发“农家乐”观光旅游点2处。开展了果桑采摘节、南湖葡萄节、江南网船会等一系列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节庆活动。
全区平台建设日益完善,建立了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淡水所、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的科技合作,加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和营销队伍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配送、农超对接等业务,农产品营销渠道进一步拓展:“新塍”菜籽油、“杨溪”生态鳖等8个知名品牌共30种精品农产品入驻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精品“王店”三园鸡在上海、江苏年销量达3.5万羽;嘉兴市王店镇东兴奶牛场每年向上海光明集团供应鲜奶1200吨;“福特”甜薯打入全国100多家超市,与多家知名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沪杭苏等大型超市年销量达3000多吨,成为麦德龙华东地区20多家超市的专供商品。
据了解,全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聘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10名,区级“三位一体”农技人员47名,协助员29名,镇、街道“三位一体”农技人员107名,聘请省级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校农技顾问11名。组建了生产、营销、农资配送、连锁经营及农机、植保、统防统治等合作组织,探索和推行“公司+合作社(村级经济合作社)+大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
【展望未来】
都市型农业是以城市消费为主导,以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互联互动和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是城市群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依托现代城市交通、市场、信息、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农业,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丰富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并营造绿色生态景观,净化环境,具有经济、生态、休闲、文化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当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区委、区政府根据秀洲的区位优势、农业基础和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把都市型农业作为秀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构筑都市圈,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秀洲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经济将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坚持“创新、转型、拓展、提升”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拓展农业功能;以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可持续为目标,整合要素,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以“两区”建设为平台,深入推进产业、主体、科技、基础、管理、服务六大提升战略,深化“五个二十”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农业“6+1”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等多种农业经济形态,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农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农民创新创业实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构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