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教育在追问中破冰前行 5年201亿元打造“学在嘉兴”品牌
2010年12月7日 07:48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耿俪洳
    回顾过去5年,你或你的孩子求学之路顺利吗?关于教育,你还有哪些烦恼?如何让孩子有书读,读好书?今年初以来,市教育部门围绕“十二五”规划密集开展调研、献策活动,希望通过聆听理性和智慧的声音,瞄准改革“深水区”,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破冰前行。

  “现在孩子读小学、初中,负担反而轻,不论城里还是乡下只要是公办学校都不用交学费。”这是嘉兴无数家长对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由衷赞叹。

  “以前城乡学校师生配比两个标准,农村教师教的学生多,收入反而低。‘十一五’期间城乡学校教师统一编制,全部按照城市标准来配置师生比例,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实现城乡同类学校同一个标准,农村教师还有每月200元至600元不等的岗位津贴,评职称、评先进还倾斜。就算在农村学校呆一辈子,我也不用担心没有‘前途’和‘钱途’了。”不断深化的城乡均衡化教育,让无数农村教师对职业价值进行重新思考,这种思考带给了他们深耕基层的职业力量。

  “当年,我以5分之差与普通高中失之交臂,父母一度为我焦虑不安。无奈之下,我选择读职校。不曾想,3年的职校生活让我拥有了一技之长,为我开启了一扇就业大门。”就业高人一筹的集团化职业教育,点燃了无数家庭的希望。

  “社会最为关注的升学率,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完成的跨栏动作。推行新高考两年来,嘉兴一本上线率两次创新高。也许高考并不足以说明全部,但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它至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函数,它表明嘉兴正有更多的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学,表明嘉兴教育部门十分精彩地完成了高考‘跨栏’。”这是嘉兴市民对教育部门的客观评价。

  5年的时光就像一场大考,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没有辜负纳税人的期望。

  “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再次来到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学,市教育局长冯家俊收获的满是感谢。校长告诉他,这两年,城乡生源出现奇怪的倒流现象,农村孩子不再争着去城里读书,城里倒有家长托关系要求到镇中学上学。教师说:“在城里上课和镇中学上课一个样,心安了。”

  5年前,冯家俊所面临的教育现状是,每到招生之时,凡稍有门路的农村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城里,乡镇中学和小学的校长向他叹苦经,农村学校生存困难,一方面生源外流严重,一方面好教师频频跳槽。除了同城竞争外,杭州、上海等地的名牌学校也在嘉兴家门口抢生源,他们在嘉兴城乡大做宣传广告,一些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了外地。

  舍近求远的背后,冯家俊看到的是嘉兴教育的困惑:一方面在嘉兴内部,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区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如果不做强嘉兴本地的教育,生源外流的趋势无法得到遏制。

  在此背景下,市教育局联手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开始了构筑均衡教育的漫长之旅。5年投入201亿元,坚持不懈地改造校舍,并安排专项资金提高教师薪水和生均公用经费,让优秀的教师留在嘉兴、留在农村,结合教改内容提高课堂质量,一系列“教育新政”由此展开。而由此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嘉兴市委、市政府对均衡教育的强有力支持。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投入、教师薪水等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保证教育的足额、递增支出,这是改革之举得以施展的最有力保障和前提。

  时至2010年,嘉兴共撤并义务教育学校112所,改造薄弱学校81所。农村小学、初中校均规模分别达到20.8班和26.8班,位居全省首位。

  与硬件设施一同改变的,还有教师的待遇水平和发展机遇。“以前我们不喜欢到农村教书,因为在那里任务重而回报少。”天凝镇中心小学教师顾红燕表示,如今却有许多老师主动要求到农村来。“不仅因为每年多收入4000多元,更因为在职称的评选上农村老师更占优势。”

  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享受均衡的待遇。嘉兴义务教育的5年探索之旅,体现着用生命唤起生命的灵动,用品质铸就品质的高尚。如果说小学是起点,那么高考就可以看成是某个教育阶段的终点,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检验。过去两年,嘉兴以傲人的高考成绩彰显着办学者求“品”论“质”的文化气象。2010年全市高考上线人数20983人,比2005年增加771人,上线比例增加4.37个百分点;其中上一本线3137人,比2005年增加300人。这些数字印证着禾城在改革时代大潮中的责任与担当。

  “让每个人才都实践着生命的价值”

  人才,是左右一座城市素质高下、主宰一座城市水平高低的重要基石。

  “在嘉兴,优秀人才大多已通过高等教育这块踏板走了出去,真正留在这里、为这座城市的未来而努力的,可能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培育下的这个群体。”冯家俊表示,2006年启动的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即是在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之路储备数量更大、层次更多、最具综合实力的优秀人才。

  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依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园艺技术等现代农艺类人才……九大特色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揭开帷幕。

  2007年,嘉兴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招生和专业设置,成为全省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对学校专业设置进行重新认定,对新增专业进行论证公布,嘉兴“一校一品”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的运筹帷幄描绘出无数光辉的业绩。2010年,嘉兴在全省中职技能比赛中绽放光芒。13所职业学校的108名选手在10个专业33个项目比赛中,以15枚金牌、24枚银牌、31枚铜牌的获奖量跃居全省第二,排名仅次于杭州。电子产品装配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汽车二级维护等六个项目更在全省比赛中勇夺第一。

  “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要紧扣‘加强建设’与‘改革创新’两条主线,实现向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发展转型,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军一表示。职业教育集团化是嘉兴在调研后确定的建设改革道路。

  与此同时,嘉兴高等教育也树立了品牌化的发展壮大途径。

  2009年底,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迎来了首届毕业生现场招聘会。这家由嘉兴市政府与同济大学、浙江宏达经编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高等学府吸引了省内外36家用人单位。最终,近百分百的就业率,为这所年轻的高等院校写下了华丽的开卷语。

  借船出海扬风帆,借梯登高览盛景。嘉兴高等教育在做大本土化高校的同时,更注重引进国内重点高等学府,铸造嘉兴名校品牌。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办学的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在海宁全新建立的东方学院……嘉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探索独特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目前,所辖五县(市)中,海宁、桐乡、嘉善、平湖均引进了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

  在城与乡之间,在当下的学生成绩与终身的学习成就之间,被置在社会焦点上的教育,显然还在不断地调适之中。作为主管部门,嘉兴市教育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只“智慧的左脚”:在适当的时候踩下离合器,加以升级换挡,从而驱动其前行。

  “嘉兴教育改革仍有许多艰难路要走”

  改革,需要完善外延,铸造业绩;更需要提升内涵,直击核心。

  节衣缩食,有时甚至就着酱菜,喝着白开水,啃着馒头……在嘉兴几乎所有的学校中都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过早地品味着生活的辛酸。

  “没有一粒种子不憧憬发芽,没有一颗花蕾不期待绽放,我们虽然贫穷,但我们渴望成才,继续读书正是我们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这是嘉兴无数寒门学子的共同心声。据统计,目前全市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据着总人数的10%至20%。按照相关政策,减免学费、书费的他们却面临着另一道难题——吃、穿、住、用、行等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时刻威胁着他们的求学之路。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却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冯家俊说,还有三个受教育群体令他牵挂。

  一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十一五”期间,市教育部门已率先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各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现就读于某大学的邵琴依然记得在嘉兴一中就读时,那份来自学校的温暖:免除所有学费,提供特别资助。这温暖支撑着她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成就了最为希冀的梦想。

  而在全新的“十二五”即将到来之际,“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句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始终贯穿在教育规划内。“教育改革需要关照人,关照贫困学子和他们的家庭。”冯家俊动情地说,现在我们虽然免除了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困难学生维持日常生活还很艰难,他们甚至吃不起一顿像样的中餐。“我们的救助机制如何让他们读书无忧?我们是否也能推出爱心营养午餐?”一系列的撷问透着浓浓的教育情怀。

  二是学龄前儿童。作为人生启蒙阶段的学前教育,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可如今幼儿园入学难、学前教育学费高、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症结”所在,全新的嘉兴,该如何去解决它?

  第三类是新居民子女。这些新居民二代不太可能回归故乡,而将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水平,该如何让他们的后代也平等地接受该有的教育?

  带着这些问题,嘉兴教育事业迎来了全新的五年。完善的政府教育券制度、全面的慈善助学金方案、温情的爱心午餐工程……嘉兴教育事业正以贴近群众所需、关注群众所想的姿态展开全新的一页。

标签:教育 责任编辑:俞佳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