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濮院村干部走村入户拉家常
2010年11月26日 08:09 来源:嘉兴日报 应丽斋 杨秀娟 张芬娟 通讯员 廖陈霞
   “村里老朱家年收入介于2500元到4000元之间,低保够不上,生活蛮困难,像这部分人镇里能否想想办法?”

  “现在田间管理要注意一下,农药瓶乱扔,既影响农业灌溉,又影响环境。”

  “农民的土地流转后,买粮食怎么办?现在物价上涨得这么快,怎样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昨天晚上,在桐乡市濮院镇新河村,十多位村民和村党支部书记陆金华围桌而坐,边饮茶边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村民老杨说:“自今年10月以来,镇村干部隔三岔五到村民家里拉家常,一张桌、一支烟、一杯茶,干部和村民之间亲密无间,上级的政策分析得透透彻彻,老百姓的所想所愿摸得清清楚楚。”

  要求镇村干部走村入户拉家常,听百姓百言,办百姓百事,这是濮院镇党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出的一项举措。镇党委书记朱明杰说:“两个月来,村民们说,村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他们能经常性地深入企业或村民中,主动‘找事’。村情、户情、民情一口清。村干部则直言,终于找到了当干部的‘味道’。以前,村干部到农户家里,不是拆迁,就是土地流转,都是要求农民配合镇政府工作。如今,没事的话也会常到村民家里走走看看,村民很热情很欢迎。”

  惊愕:一份问卷调查

  问出信任危机

  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到底如何?今年6月,濮院镇党委对全镇14个村和3个社区进行村干部满意度测评。

  测评结果显示:村民对村领导班子整体满意率最高的村是96.5%,而满意率最低的村是48.1%。有4个村满意率“不及格”,“及格”至80分之间的有5个村。在全镇73名村干部中,有18名村干部个人满意率被村民亮出“红灯”。有41名干部得分在60分至80分之间。

  群众对村干部的满意率为何不高?濮院镇党委认真分析个中原因。他们发现,虽然村干部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农村,但随着村级事务的增多,村干部接触村民的机会越来越少。村民抱怨如今村干部越来越“官僚化”。而村干部也很委屈:“自己全心全意为村里干事情,却得不到村民理解。现在老百姓要求高得离谱,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村干部苦煞没人理解。”

  “如果村干部与群众的隔阂不及时消除,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就会削弱。”朱明杰认为,由于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日渐疏离,村民对村里的工作不理解,因为不理解而不参与,因为不参与而不支持,并由此带来种种误会,一点小事可能导致大规模上访。这当中的关键是村干部丢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服务意识。

  为提升村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构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今年10月起,濮院镇全面开展村干部走村入户拉家常活动,每名村干部必须联系种养户、经营户、示范户、困难户、党员户、组长户等,通过亲切平等的闲谈,随时把村民的饥寒冷暖记在心上,随时把村民的困难记在纸上,随时把解决村民急需解决的事情落实到行动上。为让村干部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村情,村干部分片联户也实行“推磨转圈”,每隔几个月轮换一次。

      如今大多数村庄都进行了撤扩并,村大、干部少,一些情况村干部还无法及时掌握。每个村和社区还聘请了民情联络员,与村干部一起承担走村入户拉家常的职责。他们中有的是退休的村干部,有的是有名望的老党员,有的是政策水平比较高的教师和小组长。总之,他们在村民中都“说得上话”。目前,17个村(社区)共聘请了联络员242名。每天,他们茶余饭后到村民家里去谈心聊天,听村民反映情况,解答一些政策咨询,记录一些困难、抱怨和建议,再及时反馈给村干部。针对反馈上来的群众意见和建议,村干部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本级组织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汇报。

  欣慰:拉家常拉出干群间久违的情感

  与村民谈家长里短,让村民讲一些掏心窝子的话,颇考验村干部的谈话技巧。

  西浜村村支书胡国梁说,第一次到村民家里时,他和村民都感到有些拘束,不知该怎样切入话题。说大了,群众听起来别扭;扯小了,又担心群众说他婆婆妈妈。分寸拿捏颇费思量。结果在农户家中坐了个把小时,双方客客气气,就是听不到真心话。

  后来,胡国梁改变了方式方法,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细微之处切入话题,共同营造一种平等交流、互相尊重、自然轻松的氛围,结果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的秋蚕到三龄期了还不上‘山’,结不了茧子,是不是蚕种有问题?”“对啊,以前从没发生过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户两户,而是一个村都这样。肯定跟蚕种场引进的蚕种有关。”“乌镇的品种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蚕都结茧子了。我希望蚕种场给我们一个说法。”……村民们越说越气,希望相关部门查出原因,给一个交代。

  “大家心情可以理解。这样,我们请专家来界定一下,到底是蚕种的质量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查明原因之后,该补偿就补偿,该解释就解释。”听到胡国梁的承诺,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到底请哪里的专家才算权威呢?村民们认为,不能请本地的,最好请省农经部门的专家。

  一切遵照农民的心愿执行。省蚕种专家的诊断结果是,蚕宝宝结不了茧的原因是遇到了冷空气,新的蚕种对温度特别敏感。建议蚕农给室内加加温。蚕农听从了专家的建议,结果蚕宝宝真的上“山”结茧了,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信服。

  “如果不与村民聊天,也就不晓得这档子事。而蚕宝宝不结茧的事如果不及时解决,蚕农对蚕种场的误会就会越积越深,很可能引起村民群体性纠纷。”西浜村老党员胡有根说,干部到村民家里拉家常,虽然看起来只是一种形式,但搭起的却是一座沟通的桥梁。群众对干部说说心里话,干部对群众说说知心话,大家敞开心扉,消除了误会,解开了疙瘩。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干部们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城市社区管理者的特征。在让村干部变“洋气”的同时不缺“地气”,这是濮院镇开展拉家常活动的真正要义。通过两个月的实践,村干部们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永联村村支书姚锦民说:“与群众对话不能讲派头,摆官架子,既要听群众讲,又要讲给群众听,使群众了解村里的所思所想,使自己了解群众的所盼所需。”

  新濮村村支书邱明华告诉记者:“以前,找村民无非是两种情况,要么是落实上级任务,要么是发生重大情况。村民一般也是遇到懊恼的事才找村干部。村干部长期置身在矛盾的漩涡中,心情也很糟糕。现在有事没事到村民家里坐坐,村民热情相待,与村民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终于有了当村干部的‘味道’。”

  的确,话不在美,动心则鸣;言不在多,动情则灵。濮院的实践证明,当村干部沉下身子时,村民也乐于接近他们。接触村民越勤,了解情况就越多;接触村民越深,与村民的心也就贴得越近;接触村民越实,就越受村民欢迎。

  思考:如何让拉家常活动常态化?

  明年又到了村两委班子换届之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村干部办公日益“机关化”,有的“村部”成了“书记楼”、“主任楼”,几大员人人有派头十足的办公桌。村干部上班,门一关,茶一泡,与机关办公没什么两样。有的村还设了办事窗口,柜台桌椅一溜排,配齐人员坐在那里等群众上门、记台账。这越发造成村民与村干部见面难、沟通减少。有的村民直言,又一届村两委班子任期即将结束,可他们还没与村干部照过面。

  因为与群众联系不多,造成村干部的群众根基不牢,号召力、凝聚力不强。如何让村干部把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作为一种习惯,并努力做到经常化,已事关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濮院的做法是,加重村干部联系群众的分值考核。每年年底,结合干部述职述廉,每名村干部拉家常活动开展情况要分别在党员组长和片组农户、居民代表会上进行述职评议,得分情况与村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

  刚开始,村干部对这种做法有看法,认为农村工作千家万户、千头万绪。有不少人困惑,怎么经济发展了,钱袋子鼓了,矛盾反而多了。更有人编顺口溜说:发展生产不靠你,你说什么不听你,做错事要骂你,处理不公要告你。两个月的实践证明,走村入户拉家常可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这几年,濮院镇各村都加大通组达户水泥路的修建投入,但每个村有几十个自然组,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户农户,大家又都希望水泥路早点通到自己的家门口。以前,有的村干部为了谁都不得罪,干脆先把修路的事搁置起来。如今,他们把每年的修路计划先向村民通气,讲清为什么先修的理由。公开了、透明了,村民也都理解了。

  走村入户也让村干部找回了本色。“以前,很多政策就躺在村干部办公室里没落地,村里小道消息满天飞。如今,通过正规渠道把政策送到农户家里,用正面的舆论盖过谣言。村民与干部之间少了猜忌怀疑,多了理解支持。”永乐村村支书吴金祥感慨道,群众的“脸色”是干部作风的“显示器”。如果群众的“脸色”好看,说明干部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如果群众的“脸色”难看,肯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那就要好好反思了。

  新星村村支书孙雪忠说,刚开始时,拉家常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的,现在已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习惯。隔三差五就想到村民家走走,否则觉得自己消息很闭塞,心慌慌的!

  古人说得好:“公生明,廉生威;为公威仪重,无私功自高。”当我们的群众工作少了“统治”思维、多了“服务”理念时,干部的权威也就出来了。当走村入户拉家常真正成为村干部的一种习惯时,群众与干部的距离也就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

 

标签:干部 责任编辑:俞佳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