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视为中国政府治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仍然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分析人士预料其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重要部署。
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继续在全国“先行先试”,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于去年7月开始进行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以“大部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工作部门按照“委、局、办”分设并由46个减为31个,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基本分开。
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俞可平预料,十二五期间,旨在实现“善政”、趋向“善治”的政府自身治理改革创新的重点将在五大方面深入展开: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合法性审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今年8月27日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说,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建设责任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责任,主动尽责、严格问责,积极回应公民诉求;建设服务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优质的公共品。
建设透明政府,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运行、更广泛地参与政府管理、更直接地监督政府行为;建设廉洁政府,需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分权、制约和监督机制,严厉惩处腐败,逐步实现对官员腐败的“零容忍体制”。
2004年以来,中国先后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这对中国政府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批评”和“监督”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可以预料,中国未来将重点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扬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增强多种形式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不过,俞可平指出,“推行五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仅靠政府自身的改革创新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持续深化。没有良好的政治体制环境,‘善政’和‘善治’都难以实现。”
中国领导人近期又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汪玉凯说:“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
政治分析家们认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必须妥善解决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稳定、官员廉洁等一系列严峻问题。
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32:1,地区发展差距也依然过大,另外,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均的问题也很突出。30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9.7%,而环境污染的成本占全部GDP的3%-5%。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最近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汪玉凯表示,这是中国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新举动,它也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涵之一。
预料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政府将向社会组织释放、转移或委托更多的资源和职能,更好地发挥后者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使长期比较薄弱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快得到补充和加强,以配合和协助其有效地向社会提供优质公共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将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进一步成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林兆木指出,社会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失灵”、纠正“市场失灵”,在政府力不从心、市场又不愿做的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日益增大的稳定压力和维稳成本也迫使中国各级政府稳步提升“善治”能力。
俞可平说:“今后,中国各级政府要更新维稳理念,努力实现‘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向‘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转变,因为公众不可能长时间承担高昂的维稳成本。”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课题组指出,中国政府本质上是“善治”政府,但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突如其来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要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政府的“善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