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缩水的荷包如何迎接城市化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22年下降20个百分点
2010年5月13日 08:22 来源:嘉兴日报 赵志疆(河南)
    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日前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人的待遇。他说,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张建国部长提供的数据未必十分准确,但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应是实情,这从GDP连年增长而很多人的工资没涨、政府财政收入增速连年超过GDP增速可见一斑。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之列,国民收入正在加快向企业集中。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但其中主要是企业储蓄在不断上升,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来已超过20%。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居住在城市,就意味着失去了土地的保障,换句话说,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得不仰仗劳动报酬来维持生计。问题是,缩水渐趋严重的劳动报酬,是否足以维持他们作为一个新市民所必须面对的各项开支?居高不下的教育、医疗开支,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令人望而生畏的房价,凡此种种,早已成为城里人难以承受之重,对于那些满怀憧憬的“新市民”来说,是否有勇气和能力面对这一切挑战?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在农村,无论多么艰难,起码还能寄希望于自给自足,一旦成为城里人就意味着已无退路——这恐怕正是很多人认为“最可怕的贫困在城市而不是农村”的缘由。

  随着工业振兴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不能相应提高劳动报酬甚至放任其变相缩水,政府与企业也许将成为这一进程中的最大获益者。当人们为一些民工放弃打工回乡务农而欢呼时,不应忽略,这些返乡的农民工还有土地作为讨价还价的本钱,一旦失去这最后的本钱,除了缴械投降之外,很难想象他们还有什么出路。

  城市化款款而来,不知有多少“新市民”、“准市民”因此欢欣鼓舞,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诸多“老市民”却纷纷落荒而逃——逃之不远者,退守二三线城市;去意已决者,甚至扎根农村立志开辟新天地。巨大反差的背后是无奈的现实:城市化绝不是圈地盖楼那么简单,农村人也并非放下土地就能立即成为城里人,其中的关键在于切分社会财富的“第一刀”,应当兼顾各方利益,起码不能偏差太大,否则的话,日后零星的切削增补徒具象征意义,而很难真正充饥。

  如果不能以体面的劳动报酬让人们“把根留住”,外表光鲜的城市化终不免造就一座座“伤城”,类似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的“围城”乱象将一幕幕上演。

标签:劳动 责任编辑:张兆利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