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且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也快半个月了,期望雷声大雨点也大的人有些失望。市场现实清楚地表明,除了短期套利的二手房放量和本来就相当灵敏的投机客抛盘以及少数缺乏经验的开发商要应对或真或假的降价传闻冲击外,整个市场其实是相当地冷静,不是价格低了,而是放量少了。你可以说是观望,也可以说是僵持,总之,我们希望的开发商降价或者多套房屋的拥有者因为担心房价进入下降通道而抛售房屋,释放存量房的行为并没有立马出现。于是有些人难免揣测以往调控的老版本故事可能继续上演,抱怨情绪也不免随之而起。
这样的担心总是存在。总的来说,我们想要通过调控打压房价,其动机和目的不容质疑。只要调控的力度合适,市场也总会有反应。但仅仅靠行政的手段,或者仅仅因为房价上涨到不能承受之重了,才重拳出击,毕竟收效只是一时。房价虽然暂时遏制住了,但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城市化下房地产业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控政策实际上是在和这一被反复强化的“市场真理”,和富裕阶层对公共资源的集中占有欲望,和长期低利率下经济人的必然的市场行为做对,难怪某些占了便宜爱卖乖、顺风做了成功商人还想教我们经济学理论和人生哲理的人会以他“被反复验证的正确性”讽刺新政。
现在最缺的其实也最该理直气壮的声音就是要告诉那些鼓吹完全市场化解决中国住房问题的人,房地产市场从来就不该完全市场化。住房首先是一个民生课题,不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游戏场;大家都赚钱的投资性也不宜被过分宣传,总是有人通过这些游戏越来越富,占有越来越多的民生资源;如果市场天然有追求利润,更愿意去满足富裕阶层需求的趋势,那么政府就应天然是维护大多数人居住权的力量;开发商总是鼓吹说,只要政府建设好廉租房,其他问题市场会自然解决,而且繁荣也会不期而至。但目前意义上的廉租房更多是一种施舍,而不是权利的兑现。
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在低利率的促动下,在先富裕起来的人对不动产的追逐、收藏和占有潮流里,在总有人获利、总有人觉得自己也能获利的游戏中,我们总会周期性地遇到房地产的泡沫,也会周期性地挤出泡沫,但从长远看,泡沫总是越积越大。挤泡沫这种事情其实吃力不讨好,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允许自由市场拿大家的居住权当游戏筹码,也不认可靠房地产繁荣堆积起来的GDP,问题其实就自然解决了。但历史不允许假设,说到底,中国并不能靠盖房子、把房子拆了重盖取得世界强国地位,也不能靠高房价和少数人拥有大多数住房来实现社会和谐。
新政很有必要,而且必然会有效果,但没有房地产市场向民生功能方面的大转型的新理念,很难持续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