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揭秘日本繁荣社会背后隐藏的贫困真相 约1/6的日本人生活在贫困中
2010年4月24日 08:17 来源:环球时报 记者 李雪

    佐藤聪美早上在制作盒饭。从20世纪90年代末,她家的生活开始变得困难。当时北海道地区的经济大幅下滑,其他一些日本农村地区情况也差不多

    除了卖盒饭外,佐藤聪美还有一份送报纸的工作。两份工作的年收入不到1.7万美元,她还要抚养一个女儿。

    据美国《纽约时报》4月21日报道,经过多年的经济停滞和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后,日本这个曾经标榜平等富裕的国家终于肯面对现实:贫困人口正不断增加。日本厚生劳动省2009年10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约1/6的日本人生活在贫困中。

    日本贫困率飙升 新政府公布隐藏的贫困真相

    很多日本人曾相信,日本人都是中产阶级,但是当他们看到日本的贫困率高达15.7%,接近美国的17.1%时,他们都很震惊。但更令他们吃惊地是,政府隐藏1998年以来的贫困统计数据,否认贫困问题。但当民主党上台后,鸠山由纪夫承诺,强制开放日本长期以来的官僚内幕,特别有关社会问题、政府官员以及贫困数据等。

    非盈利反贫困组织负责人汤浅真琴说:“政府故意隐瞒,他们害怕面对现实。”根据国际上承认的公式,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2.2万美元之下,就被划入贫困。这条贫困线约相当于日本中等家庭收入的一半。研究人员估计,自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崩溃后,其贫困率已经翻倍,日本人的收入陷入停滞甚至下降。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还曝光了一个问题,日本的贫困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日本一直在竭力保持中产阶级的外貌。他们尽力显示与美国的不同,日本没有高犯罪率、城市衰退以及人种分歧。即使贫困的日本人也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窘境,因为担心受到污蔑和嘲笑。   繁荣社会贫困不同 有钱有车但被社会隔绝

    现年51岁的寡妇佐藤聪美知道,靠上午卖盒饭下午送报纸这两份工作,她的年收入不到1.7万美元,养家糊口和抚养女儿很难。但是当日本政府首次宣布官方贫困线后,她惊讶自己成为穷人。佐藤聪美说:“我不想使用贫困这个词,但显然现在我很穷。对于日本来说,贫困这个词依然很少见。”

    实际上,过半像佐藤聪美这样的日本单身母亲都非常贫困,但她和女儿都尽量隐藏她们的贫困。她说,她们外表看来总是微笑,但背后偷偷哭泣。佐藤聪美说:“承认自己贫穷可能让我们成为关注对象,我宁可隐藏。” 她和女儿住在政府兴建的公共住房内,四周没有树木,就像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佐藤聪美的丈夫是一名建筑器械操作员,三年前死于肺癌。从20世纪90年代经济下滑开始,他们的家庭就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日本农村地区非常普遍。

    即使打双份工,佐藤聪美依然看不起医生,她关节痛,头晕眼花。2009年女儿上高中拿700美元买校服后,她们只能一天减为两顿饭。贫穷专家说,佐藤聪美的例子非常典型,日本处于这种困境中的80%的人都是所谓的“工作贫困”,他们干着临时工作,没安全保障,他们虽然有钱买吃的,但不能负担正常活动,比如与朋友外出吃饭或看电影。日本子女大学社会福利教授岩田正巳说:“在繁荣社会的贫困,并不意味着衣衫褴褛地住在肮脏小屋中。这些人有手机有汽车,但他们却被迫中断了与社会的联系。” 下一代依然贫困 可能成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1/7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中,这也是新政府承诺每月向这些家庭提供270美元补助和削减高中教育经费的原因之一。很多民众担心贫困将令他们无力支付昂贵的学校和其他费用,孩子日后缺少竞争力,重复父辈的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非盈利组织“育英会”组织称,日本正处于创造下层阶级的慢性危险中。

    佐藤聪美也担忧女儿的未来,女儿想进职校成为女演员。但佐藤聪美说,她付不起每年10000美元的学费。表面上,佐藤聪美很乐观。她表示,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孤独,但她们都拒绝承认贫困,并尽量掩饰。佐藤聪美说:“晚上睡觉前,我有时会想,我怎么会落魄至此,我怎么会如此孤独?”

    经济学家认为,在与占据劳动力和低工资优势的中国的竞争中,日本的低工资工作也在大量增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岁的横山的遭遇,他10年前失去了终身工作,离婚后陷入沮丧。他曾从事过多种低工资工作,直到三年前,无家可归的他死在东京街头。城市福利官员拒绝了他三次求助申请,因为他当时依然是强壮的男性。横山最后只能靠有限的政府救助和打短工度日。他曾感叹:“在日本,一旦你滑落,没人能救你。”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标签:日本 责任编辑:朱琴燕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