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诚信承诺书”才能报名,否则就没有资格考试,这样的情况下,考生们最终能不能讲诚信,自然另当别论。早在2008年,有媒体就对此作过调查,结果显示,71.5%的人认为“诚信承诺书”基本上形同虚设。88.8%的人认为这一协议“没有必要,诚信绝不是简单地签个保证书就能达成的”。现实的例子更直接,重庆在2007年就要求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然而,状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还是发生了。
面对考试作弊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更有效?首先是确保诚信教育有效,令人恐慌的是,尽管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不断增多,但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却在消弭这种教育影响,例如,教师论文剽窃、学术造假等等。这些屡见不鲜的新闻,让原本脆弱的诚信教育更加不堪一击。如果要想真正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上收获更多成效,不仅需要所有教育人士洁身自好,更需要整个社会的诚信救赎,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起诚信的氛围,大环境改善好了,小环境自然也会受到良性的改造。
此外,还需要用法律法规严惩各类造假、作弊行为。但这一情况目前并不理想。拿去年重庆考生民族身份造假事件来说,31名违规为子女变更民族身份或违规迁移户口的考生家长,在舆论的压力下,最重的处分是“党内警告处分”,而涉嫌滥用职权为考生办理假证件的民族宗教、公安等多名相关人员中,也只有3人获“撤销党内职务,撤销行政职务处分”,这样的处分不痛不痒,难以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而如此下去,只能让诚信在需要公平的高考环境中更加稀缺,起到负面的效应。
让参加高考的考生签“诚信承诺书”,要求考生诚信并给他们一个警示,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承诺”显然是教育部门单方面的意愿。对于不诚信行为,教育部门是否能够做到严格依法规处罚,是否对每一起作假行为都能做到“违者必严惩”?倘若做不到这些,寄希望于一纸“诚信承诺书”来保障诚信的考试环境,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