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诚信的质监部门遇上不诚信的奶粉 李代桃僵改头换面,全国人民很受伤
2010年2月10日 08:31 来源:嘉兴日报 宋桂芳(江苏)
    离奇之事,必有寻常之因。据有关媒体昨日报道,在陕西渭南乐康公司奶粉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中,有10吨问题奶粉被销往广东,虽然此案已依法逮捕了3名犯罪嫌疑人,但如今又出了蹊跷事:问题奶粉三聚氰胺项目检验合格。昨天的《东方早报》为我们解开了谜团:渭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管理科科长介绍说,对于“委托检验报告”质量检验机构只对送检样品的数据和结果负责,样品的代表性由委托方负责。因此,有可能是乐康乳业用一份没有问题的奶粉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然后将这个“委托检验报告”用于了问题奶粉身上,这个完全是企业不诚信的表现。

  诚信的质监部门,偏偏碰上了不诚信的奶粉,然后李代桃僵改头换面,终于搞得全国人民很受伤。按照常理来说,问题奶粉东窗事发——何况还是披着“检验合格”外衣的奶粉,公众自然很容易对质检部门愤慨质疑,但实在没料到相关部门竟然也如此委屈,那么,怪来怪去,只有怨恨企业太不够意思了。这个逻辑看起来合情合理,仔细想想却令人后怕:难道我们的质检部门是不谙世事的神仙,只对送检样品负责而不管流通领域产品质量?难道食品安全问题说到底就成了企业道德与诚信问题,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就只能全系于企业的良心之上?

  就像灰太狼总是要吃喜羊羊一样,企业总是逐利的,而这种逐利的天性,总是有着突破底线、规避规则的冲动的——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成熟而完备的市场监管;正因如此,即便企业家个个是《道德情操论》的粉丝,也没人指望他们把企业办得像慈善社团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商品与服务的质量固然是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功劳,但更多的还是消费者与职能监管者共同构筑的保障力量。然而,在性命攸关的技术性质量问题上,消费者永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那么,质监部门本质上其实就是纳税人共同花钱购买的质量保障性专业服务。问题奶粉阴魂不散,质监部门难辞其咎。换言之,消费者可以埋怨企业不诚信,质监部门显然没有这个权利——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对产品质量吹毛求疵、防患于未然,换言之,如果他们也对企业秉持天真的信赖原则,我们还要质监部门干吗?

  事实上,三聚氰胺与奶粉一路携手走来,与质监部门过于“诚信”显然大有关系:一是检验检查浮光掠影,企业拿合格证书依然如同探囊取物;二是监管者过于相信突击整治的功效,信奉杀一儆百的逻辑,以为死了一只“三鹿”终究会“兔死狐悲”,岂知市场从不相信这种温情逻辑。

  当诚信的质监部门遭遇不诚信的奶粉,上演了一出监管天真的闹剧。新法也有了,体制也理顺了,为何我们还会在三聚氰胺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栽跟头?这个问题,恐怕还是执行力的旧疾。眼下,重罚企业与个人之后,我们更关注的是:监管者会否继续因“无辜”而幸免?

标签: 责任编辑:张兆利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