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消费者再度迎来属于自己的“保护日”。具体的“保护”行动,则体现为在这一天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揭露黑幕,或宣传知识,或唱歌跳舞,当然还有消费者送上的或热烈或不怎么热烈的掌声。
作为一个节日,3·15是有些尴尬的,因为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要让3·15变成365”,似乎这个节日没有了,或者至少沦为纯粹的纪念日才好。更为尴尬的是,对于行业黑幕之类,人们似乎陷入了普遍的审丑疲劳之中。就拿央视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来说,想要做到“举国震惊”似乎越来越难了——不是现实生活中缺少猛料,而是经过多年“残酷训练”,公众早已被“震惊”得见多识广了。并且,曝光已经不再顶用,比如个人信息买卖连续上了两年3·15晚会,非法生意却越做越红火。
去年,一个曾经因大胆揭露假冒伪劣产品而倍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停播了。而在此之前,这个名为《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实际上已经变味为“歌功颂德体”。典型事件则是当年以《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为题对案发之前的三鹿奶粉极尽吹嘘之能事。这不禁令人感慨:曾经那样受欢迎的节目,短短几年就会变质成这副模样,糖衣炮弹攻击之下,其他任何看似强大的监督力量又能强大到哪里去呢?
我们终于发现,仅仅一个“保护日”并不能迎来消费者权益的真正伸张。无论如何,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离不开一个必备的基石,那就是依靠各类部门保证起码的监管水平和质检品质。
还是在去年,影响波及世界的毒奶粉事件之后,遗留下来的有毒奶源并没有被彻底销毁,以至再次获得重新上市销售的机会,不知道究竟是旧病复发还是从未治愈?令人感慨的是,即便闹到这样的程度,公众所能看到的似乎只是毫不彻底的事后运动式执法。
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我们可以说,每一个消费黑幕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种监管空白与质检缺位。而且,这种监管不力与质检落后,对一些政府部门来说,恐怕并不只是消极被动的不作为,甚至还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选择。在最近的海南毒豇豆事件中,当地农业部门就对外地兄弟单位的曝光做法很不理解,直斥其“太不够朋友”,因为行业流行的潜规则是“外地蔬菜被查出问题,通常只限于内部通告”。
监管上不去,质检搞不好,问责不能到位,那么揭露行业黑幕也好,打击黑心商人也罢,都好像是往“黑海”里撒网一样,谁被捞起来谁倒霉而已。要让3·15变成365,唯一的办法是监管部门真正负起责任,一年365天一刻不敢有丝毫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