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改革,意味着近七成公务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剩下三成多公务员,自然就是戴“官帽”,不搞聘任制,端着“金饭碗”了。一个政府机关内,一部分是综合管理类公务员,一部分是聘任制公务员,搞得很复杂。
公务员制度是一种世界通行的政府人事体制,根据有关资料,国外公务员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当于我们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的国家包括政府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公立医院医生等,实际上是人们替国家做事,国家给他们以从业保障和福利待遇,公务员的待遇一视同仁,政府公务员并不比教师高,公务员内部自然也不再分出三六九等。
在我们这里,一个人成了公务员就是做官了,有的公务员难免摆架子,对办事民众不理不睬,民众对此啧有烦言。现在好了,要改革公务员了,要在他们中分出三六九等,一部分戴“官帽”,捧“金饭碗”;一部分摘“官帽”,捧“瓷饭碗”。说穿了,本质上就是领导干部戴“官帽”、捧“金饭碗”,被领导的公务员摘“官帽”、捧“瓷饭碗”。
这看起来是砸了近七成公务员的“铁饭碗”,迎合了民众的意愿,而实际上,真正的官员饭碗越端越稳,饭碗含金量越来越高。公务员队伍中做具体工作的人倒是要“能进能出”了,如果是这样进进出出,还能培养出一种专业精神、专业能力,让他们作出专业贡献吗?
在国际上,公务员制度又叫“文官制度”,“文官”是政治家决策的执行者,他们的优势是专业的政策执行力。与“文官”对应的,是作为决策者的政治家,政治家是制定政策的人,他们才是一批真正“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政治家坐而论道,作出决策,这是决定性的;但好的政策也要人来执行,所以安排公务员“起而行之”。“起而行之”可是专业活,所以要让他们长期在位,培养这份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
毛泽东说过,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干部先进,如果群众落后了,干部可以把他们引导到先进行列中来。毛泽东的这句话有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一定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碰到工作推不动,我们应该多从领导身上找原因,要加压力,也应该从制度安排上给领导施加压力。
领导干部捧“金饭碗”,普通公务员捧“瓷饭碗”,这种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令人怀疑。按照国际惯例,政治问责一般是决策者担责,而不咎作为执行者的公务员。但在我们这里,被问责的往往是基层公务员,决策者大多逍遥于责任之外。现在让决策者捧上“金饭碗”,到时候犯官僚主义的就不是公务员,而是决策者们了,民众将奈决策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