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教育天地
童年青年亲身感受中国基础教育现状
2009年11月9日 07:59 来源:新华网 记者 刘薇 周逸梅

 

    受益恩师

    1968年,袁贵仁高中毕业,命运并没有给酷爱读书的袁贵仁继续学习的机会。

    此时,中国已取消高考两年,他唯一的出路,是回乡务农。在中国,和袁贵仁有同样命运的人,被称作老三届(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这是中国的教育政策,第一次不可抗地作用于他们的人生。

    在这样的人生分叉路口,将袁贵仁拉回到“与书为伍”道路上的,是王庄中学老校长。“老校长特别看好袁贵仁,当时学校正好缺老师,便让他回来代课。”肖振宏说。

    不仅校长,王庄中学的数学老师刘广文和语文老师张清迎,也让青年时代的袁贵仁获益匪浅。在“读书无用论”成为主流声音的乡村社会里,这两位名牌大学毕业生,把自己偷偷留下的书借给学生们看,并告诉他们,“无论国家怎么发展,都不能放弃读书,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知识的人。”

    正是这样的校长和老师,让只有18岁的袁贵仁清醒地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当政治以不可抗力将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拐角的时候,他从没放弃过对另一个方向的渴望。

    1972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袁贵仁获得了到县师范进修的机会。1976年,仍然是因为表现优秀,他被借调到五七大学担任政治老师。

    这种在童年和青年期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让袁贵仁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最能理解一个好的、公平的教育制度,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哲学家的视野

    1977年,袁贵仁的人生迎来新的转机,取消了10年的高考制度在这一年恢复。几乎没有犹豫,袁贵仁便和肖振宏开始复习。

    那是一段历经艰苦而重新获得希望的美好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激情。两个人把公式贴在墙上,每天背诵。袁贵仁的爱人给两人送来葱油饼,用煤油炉下面条,他们便像过年一样开心。

    报考大学之前,袁贵仁想读哲学。这让肖振宏很不理解。袁贵仁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从不偏科,语文成绩更是优秀,作文从来都是范文。而袁贵仁说:“学哲学可能更有意思,他可以融汇所有的学科,更有高度。”

    最终,袁贵仁以400多分的成绩,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专业,之后又完成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在北师大读书期间,袁贵仁专心于学术研究,硕士期间有多篇论文发表。他的研究领域,从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到价值论,再专注于价值论中的人学。“价值论的人学,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或许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最核心问题。”王律说,在国内,袁老师是这个学科的先驱和第一梯队的研究人员。

袁贵仁的可能

    从电视上知道袁贵仁升任教育部长的消息后,肖振宏立刻给老友发了条短信,“看到你升迁的消息,十分高兴。”袁贵仁并没有回复。

    了解他的肖振宏说,他现在需要的不是祝贺,而是安静的思考,他的这个老友,从来慎言谨行。当袁贵仁踏着教师之路,官至中国教育界最高官位的时候,他内心对这个部门的焦虑和期盼可想而知。

    “新部长,最需要的不是魄力,而是一种教育家的情怀,只有有了这种情怀,才能尊重教育规律办事,并且有决心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说通俗点就是少点官气,像个老师。”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新部长的期待。

    59岁的袁贵仁,或许部分满足了这种要求。袁贵仁能有多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能展现多大的可能性?

    人们拭目以待。

标签:教育 责任编辑:夏一鸣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