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018年6月6日 09:07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李 丹 通讯员 杨 惠

——嘉兴法治政府建设跻身全省优秀行列的背后

  在前不久公布的2017年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工作考核中,嘉兴成功跻身优秀行列。这是自2006年这项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以来,嘉兴获得的最好成绩。

  优秀的背后,是嘉兴全市法治思维的深化、法治能力的强化和法治环境的优化。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软环境。

  “嘉兴在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工作考核中,曾经在浙江11个地市的排名中挂车尾。2017年,嘉兴之所以能绝地反击,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其中一大秘诀是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关键少数’带动了‘大多数’。”嘉兴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说。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起始于2016年4月的嘉兴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进行时”,如今已写入嘉兴市政府工作规则,不但嘉兴市政府做到了凡会必学,而且这种学法的方式已向县市区政府常务会议、市级部门办公会议、镇(街道)办公会议等各种场合全面铺开。宣讲人员涵盖部门“一把手”、县(市、区)长、人大领导、纪委(监察)机关领导以及外聘专家等。

  两年多来,嘉兴市政府总共学习了25部法律法规,其中既有嘉兴首部地方性法规《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也有社会热议法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法律法规内容的选取我们兼顾时效性和实用性,务求做到真学、管用。”嘉兴市法制办主任张春晓说。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始终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把政府的一切活动纳入法治轨道。”这是市长胡海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嘉兴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经常这样告诉政府部门的负责人:“我们面临的法治环境、工作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都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和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理念、秉持法治精神,真正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要通过学法,在全社会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为了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对法律的敬畏、对法治的信仰,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观念和能力水平,2017年5月,新一届市政府履新后的首个全市性大会,会场设在法庭,市长率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长等100余人,旁听在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行政诉讼审判案件,让领导干部们在法庭接受依法行政教育。

  此后,嘉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全面梳理权力职责,让领导干部找准定位,推动工作于法有据。嘉兴市政府积极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2017年,全市总共开庭审理的308件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254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为82.5%,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既是对当事人权利的一种尊重,也是积极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的具体体现,它彰显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自信和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还可以通过庭审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机关行政执法真实情况,发现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败诉案件中吸取教训,从胜诉案件中总结经验,能够切实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审慎行使行政权,不断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张春晓说。

  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遏止“奇葩”文件出台,是从源头治理违法乱政的关键。2017年起,嘉兴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复查。过去一年,市政府法制办共审核市政府文件69件,其中规范性文件50件,提出合法性审查意见67条。《嘉兴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嘉兴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等文件都采纳了法制办提出的专业意见。《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容涉嫌违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得到及时修改;《海宁市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若干意见》、《海盐县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平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物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推进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中内容规定税收先征后返,违反了税收法定原则,第一时间得以纠正。

  “2017年全市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工作真抓实干,有特色、有亮点,成功跨入全省考核先进行列,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希望再接再厉,再提升、再深化、再努力,争取来年‘连战连胜’,再创佳绩。”闻悉我市荣获2017年度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海峰作出上述批示勉励。

标签:法治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