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创新”在嘉兴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唱主角
2017年8月25日 08:56 来源: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周佩佳

下凹式绿地不下凹、植草格生态停车场性价比更高……

  2015年4月,嘉兴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试点建设的过程中,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积极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开发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取得13项技术专利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找到源头对症下药

  我市具有地势平坦、河网密布的特点,水文地质方面具有年降雨量大且集中、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差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平原河网城市,这些特点造成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排水区分散、雨水排河口多且散、河道岸线硬质化程度高等现象。

  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我市做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嘉兴的水污染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嘉兴市规划设计院海绵城市研究(评估)中心主任王贤萍昨天告诉记者。点源污染比较好理解,就是雨污水管串接,导致污水不经处理直接进入嘉兴的水体,“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好处理,进行雨污管道分离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了。”所以不少小区在改造过程中有管道梳理分流的内容。

  而面源污染主要是雨水下到地表之后,在冲刷过程中夹带了污染物,流入河道后对水体造成污染,“嘉兴汇水区多,雨水径流距离比较短,雨水下到地表之后很快就会流入河道,处理的难度就相对比较大了。”王贤萍说。

  

  下凹式绿地不下凹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下凹式绿地是经常被用到的“海绵”设施,这种技术手段对削减悬浮物也最有效果。嘉兴市区万国路的跟踪数据显示,这里的下凹式绿地对悬浮物的削减达到90%。

  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一般来说对下凹深度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土质多未经改良。与植被浅沟的“线状”相比,下凹式绿地主要是“面”能够承接更多的雨水,而且以种植本土的草本植物为主。不过,我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传统的做法,而是因地制宜地对下凹式绿地进行了改良。

  王贤萍告诉记者,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存在地下水位高、连续性降雨量大且集中的特点,采用传统下凹式绿地,对植物配置、景观营造都有极大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采取了下凹式绿地不下凹的设计方法,通过绿地下方的碎石调蓄空间来达到雨水调蓄和渗透作用,四周采用碎石渠将周边雨水汇入储水层,而碎石上方设计成凸起的绿地,可种植普通的植物,使得景观效果和普通无异。

  记者在南湖区烟雨小区东侧沿河的休闲亭附近看到这样一处高堆土的生物滞留带。这里新栽了几棵较大的香樟树,堆土的高度约比地面高出10厘米,表面如常种植了低矮灌木,四周收口的则是一些形似木桩的砖块,整体看着也很协调。

  

  因地制宜尝试新技术

  透水路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嘉兴海绵城市建设在具体使用上,辅成小学的操场采用了透水塑胶材料,其2号教学楼一侧使用了彩色透水砼路面;环城北路附近一广场采用了间隔透水混凝土。综合现场情况、施工效果和性价比来看,首先要避免在污染较大的区域使用透水混凝土,其次是优先选用透水砼路面,而不是彩色透水砼路面。“彩色透水砼增加环境污染的风险,且不耐脏,因此只有在必须使用时作为适当点缀。”王贤萍介绍。

  在生态停车位上,我市也动足了脑筋,先后使用了植草格生态停车场、透水混凝土砖停车场、高承载彩色透水砼停车场等建设方法,“从日后养护成本、耐压程度、生态程度和性价比等角度综合考虑,植草格生态停车场值得推荐。”

  在绿色屋顶方面,我市还尝试了不同厚度的轻质土铺设。王贤萍说,新华书店绿色屋顶的轻质土厚度是6厘米,市实验初中范蠡湖校区楼顶的轻质土厚度是15厘米,绝缘厂宿舍屋顶花园的轻质土厚度则是30厘米,“我们尝试了多种厚度的建设效果,仅从水量控制角度出发,15厘米厚度的简易式绿色屋顶性价比相对更高。”

  “我们还研发了一项技术,已和合作厂家推出了产品。”王贤萍说。记者了解到,运用新技术开发的产品就是玻璃钢沉井模块化泵站。该成品沉井采用玻璃钢树脂混凝土材料,具有强度高、耐腐蚀、耐久性好、工厂标准化生产的特点,施工方式可采用沉井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无需深基坑支护、现场组装快捷、安装简单、密封性好、无需现场养护等特点,与传统混凝土沉井相比,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造价。

  “目前,湖州等地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已运用了这一产品。”王贤萍表示。

标签:海绵城市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