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保护文化遗产 守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2017年6月23日 08:59 来源:嘉兴日报 撰文 陈曦 鲁琴锋 摄/张觉民

  从历史街区到古迹遗址,从传统技艺到民俗文化,众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记忆的最有力的物证,是城乡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的名片。

  秀洲区秉持“传承珍贵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信念,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子,如今,行走秀洲,能“呼吸”到一种古朴厚重的文化之美和恬淡宁静的生态之美。勤劳智慧的秀洲人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大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截至目前,秀洲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保单位15个,市级文保点8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4个,市级12个,区级20个;省级非遗教学基地1个,市级1个,区级8个;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名,区级22人。

  数据显示,秀洲不仅有一个绚丽辉煌的“文化历史”,也有一个眼光高远的“文化现在”,更会有一个璀璨美好的“文化未来”。

  

  记录与挖掘

  秀洲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如织,遍地尽现“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市”的风貌。据统计,秀洲区现存古桥180多座,这些古桥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珍贵的价值。如洪合镇的国界桥,因处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分界处而得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江泾镇横跨大运河的长虹桥,是一座全长72.80米的3孔石拱桥,是浙北平原地区软土地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洲的古桥或雄伟壮观,或长虹卧波,小桥流水,诗情画意,情景相融,历来为诗人名士所赞美,成为他们赋诗题咏的对象,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丰富了古桥文化。

  “池南有亭曰曝书,即曝而藏渚,因著于录。”在王店镇,有省级文保单位曝书亭,是朱彝尊在现实生活里苦心经营的一座园林式的藏书、读书之地。此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期间多次遭兵燹火毁,共经历过11次修葺,现在保存的园林格局由清嘉庆元年(1796年)浙江学政阮元主持重修。有曝书亭、水轩、荷池、曲桥、娱老轩、潜采堂、六峰亭等景观。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省级文保点位于新城街道秀湖边,一片面积较大的东汉土墩墓葬群,南北80米,东西60米。土墩中曾出土大量的汉砖、陶俑、汉瓿等。油车港镇的龚宝铨故居,新塍的吴润昭私宅、朱氏住宅,王店镇沈曾植墓……丰厚的历史资源,让秀洲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遗产富矿。

  历史悠久的马家浜文化和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凝结成秀洲丰富的特色民俗风情。各种民间刺绣、火凉伞彩灯、剪纸、木雕刻花糕模、乡间灶画等是秀洲区传统民间美术的代表,以此为母语的省级非遗项目秀洲农民画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蒸蒸日上,走在全国画乡前列;与桑蚕农事相关的民间“踏白船”活动和王江泾镇莲泗荡公园内的刘王庙水上集会——嘉兴网船会从旧时延续至今,影响波及江、浙、沪三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从秀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看到,江南水乡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此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今年,秀洲区把二十四节气与秀洲农民画,以非遗的名义链接在一起,开展“二十四节气我来画”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以“秀洲农民画”的形式全面展示二十四节气民俗、生活、物候等方面的景象。与此同时,今年,新塍的纸凉伞灯彩技艺以传统美术类成功入列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除此之外,还有嘉兴剪纸刻盘制作技艺、灶画、刺绣等以独有的方式存在于秀洲大地,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秀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的生命状态。

  

  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秀洲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心,建立了非遗展示厅,积极申报非遗名录,开展非遗宣传活动,秀洲区对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理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实施项目保护规划,完善四级名录体系。使全区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为更好地推进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和培养非遗传承人,2015年秀洲区出台了《关于印发〈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那些未享受市级以上补助的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补助1000元。去年全区共发放政府非遗补助4.8万元。目前,秀洲区区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享受政府补贴,其中施顺观、张金寿、刘永萍(已逝)、张金泉4人为享受省政府补贴。

  此外,秀洲区还开展培训交流、评选比赛、“服务传承人月”等各种活动,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服务传承人月”是全省统一的一项活动,始于2008年,旨在营造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活动内容包括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传承人政府补贴,召开一次传承人座谈会,举办一次传承人技艺展示活动等。

  传承,是每个非遗项目的生命力。非遗传承人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张金寿是省级(国家级)灶头画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灶画在张家已有85年历史。张金寿儿子张雪昌得其父技艺亲传,灶画作品继承了张家灶画装饰性强、色彩鲜艳、构图生动、线条流畅等特色,2017年6月,张雪昌带着他的灶头和技艺参加再香港举办的“根与魂——忆江南·浙江省非遗展览”。造船技艺张作明去世了,他的儿子张建华拿起接力棒……正是有了张金寿父子、张作明父子这样的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以代代相传,由此可见,做好传承人的保护与服务工作,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与此同时,秀洲区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创编现代越剧《刘猛将传奇》,拍摄微电影《船缘》,创编音乐快板《秀洲非遗传承好》等文艺作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团队开展莲湘舞、民间歌谣等具有秀洲特色的文艺节目创作表演,走入群众文化生活。《新塍土话》、舞蹈《我画莲花朵朵开》、《嘉兴水乡好风光》……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让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秀洲多样的民俗活动滋养了地方文化,并积极利用各种节庆时机,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下去。

标签: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