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学到真知识才能获得长久回报
2017年6月14日 08:40 来源:嘉兴日报 评论记者 汪 莹

  高考结束了,各种与大学招生有关的资讯特别博人眼球。这几天,一份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全国381所“野鸡大学”黑名单》经新浪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转载,在考生和家长中热传。什么“中国邮电大学”“中国师范学院”“对外经贸管理学院”“上海同济医科大学”,这些虚假、冒牌、骗人的“野鸡大学”,要么山寨名校校名,要么蹭“国字头”“省字头”的热点,看起来高大上,其实都是“三无”的“李鬼”。

  这样的“黑名单”并不新鲜,早在2013年相关机构就发布过“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至今已有400多所冒牌大学榜上有名。骗子们为什么热衷于“经营”虚假大学?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曰有利可图,一曰有机可乘。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各类高校2800多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然而,圆大学梦仍是许多学子的强烈愿望,仍是家庭和社会的旺盛需求。特别是有些低分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只要拿“大学”当幌子,拿“文凭”作诱饵,就会趋之若鹜、上当受骗。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部门监管缺位、查处不力,也给“野鸡大学”提供了生存空间。

  “野鸡大学”横行的原因并不复杂,根源却不简单。“野鸡大学”名称的流行,源于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游手好闲,在欧洲留学多年无果,拿着一张从骗子手中购入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证书,回国后居然混上了副教授,而这个克莱登大学根本子虚乌有。可见,“野鸡大学”不独中国有,美国、英国等名校林立的国度也不例外。然而,一个吊诡的事实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外国的“克莱登大学”在本土早已没人买账,在中国留学生中却依然有市场。美国一项统计数据称,近几年来,美国“野鸡大学”95%的学位证书“卖”给了中国人。

  由此看来,“野鸡大学”滋生不绝,既有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的原因,更有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出于文凭崇拜、学历迷信,许多考生和家长视文凭为求职的敲门砖,视学历为晋升的垫脚石。一些高考失意的学子病急乱投医,将“野鸡大学”当成救命稻草,把山寨学历当成终南捷径。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正是“野鸡大学”赖以滋生的文化土壤。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实现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公布“黑名单”,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惩治力度,或许能在短期内遏制“野鸡大学”的野蛮生长,但要彻底根除之,还须在培养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上久久为功。须知道,学到真知识才能获得长久回报,树立这样的观念远比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来得重要。

标签:高考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