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秀洲区“三大转变”抓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
2017年6月12日 09:00 来源:嘉兴日报 撰稿 张颖洁 张帅

 

  青少年是国家的明天和希望,预防青少年犯罪就是为明天的国家增加和谐稳定的因素,为国家增加希望的份量。而当代青少年必须增强法治理念,以法律作为正身的标尺,衡量和规制自己的言行,预防犯罪冲动,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近年来,秀洲区面向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针对青少年群体性特征,主动落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三大转变”,不断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增强法治宣传实效,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从单一到多元

  普法队伍创建更加过硬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是法治精神的传承者,也是秀洲区普法宣传的重点人群。近年来,秀洲区司法局广泛动员各渠道人才力量,以多元化理念和专业化态度有效充实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队伍。

  “七五”普法讲师团是秀洲普法团队中的领军力量。目前,“七五”普法讲师团中的14名讲师主动认领普法宣传任务、开发普法教育课程,并且在秀洲区各中小学专题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据统计,目前,秀洲全区在校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比例达100%。

  法制副校长是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创新之举。得益于此,“六五”普法以来,全区青少年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年,秀洲区司法局又进一步加强配备力度,重新选聘公、检、法、司等部门29位业务精英担任全区各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指导学校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强化校园违法犯罪控制教育引导,努力提升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的能力。

  另外,秀洲区还充分发挥执业律师作用,开辟律师巡回讲堂,就校园反欺凌等内容做主题宣讲,并且还由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经验丰富的律师为弱势青少年群体提供精准的法律援助。

  而组建“新二代”帮扶小组又是秀洲区普法方式上的又一创新之举,从新居民调委会、新居民志愿者队伍中挑选业务能力好、责任感强的新居民充当“老师”,定期联系新居民子女学校并开展上门走访。据统计,该帮扶小组现已针对新居民子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280余场次。

  

  从平面到立体

  普法阵地建设更加深入

  走进星光二小的校园内,随处可见知法、守法等法治元素,法治宣传栏内的资料也多贴合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多以漫画和真实案例为主。据悉,星光二小正是秀洲区今年要着力培育建设的校园法治宣教示范点,通过系列改造和建设,将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积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网上QQ群等形式,将法治宣传教育内容送到每个学生家庭中。

  不光是夯实校园普法阵地,秀洲区还在全面夯实传统法宣阵地的基础上,全面加大村(社区)法治宣传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共建成法治宣传栏148个,每月开展主题宣传。另外,全区精心打造了一条条法治文化长廊,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向青少年生动直观地传播法律知识,现已充分结合各地特色建成法治文化长廊15条,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另外,秀洲区还主动融入互联网元素开拓普法领域,积极开拓“微阵地”,利用好互联网便捷高效的特点,发挥微信、微博、H5页面、微板报、微电影、微讲座等“微系列”宣传载体的作用,例如“秀洲普法”微信公众号突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图说普法”等栏目为载体,倡导以家庭为学习单位,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重点,让学生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法。

  

  从有用到有趣

  普法活动组织更加生动

  普法内容也关系到普法成效。近年来,秀洲区立足学生天性、注重学习体验,在确保法治宣传实效的同时,不断增加普法活动的趣味性及参与感。例如,秀洲区全面落实法治农民画巡展活动,精选出《秀洲区法治宣传文艺汇演》、《法治宣传月》、《治污水,拆违章》等26幅优秀作品,在全区各中小学开展巡展活动,为青少年送上法治文化盛宴。

  另外,秀洲区还试点打造了“户级”法治课堂,实现法治宣传“进村入户”,挖掘各村内民间文艺人才、五老乡贤等优秀资源,以“小家”带动“大家”。例如,王江泾镇古塘村农户沈金岚家中的“假期法治课堂”已经成为该村青少年寒暑假期间的特色课堂,孩子们齐聚一堂,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浸染。

  值得一提的是,秀洲区还更加注重学法实践,在上外附属学校、王江泾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模拟法庭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案情分析、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与此同时,秀洲区还充分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面向在校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在心中”演讲比赛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并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文艺汇演、展示展览、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有效穿插。

标签:法治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