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之行走长虹桥
编者按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基因。亭桥楼阁——那些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方无不记录着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刻印着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随着嘉兴市全面掀起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讨论热潮,即日起,本报记者追寻着秀洲大地厚重的人文基因,深入王江泾长虹桥、王店曝书亭、洪合国界桥、油车港龚宝铨故居、新塍凤山亭等地,从现代与历史的对话中,挖掘其与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的契合点,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坐标】
王江泾长虹桥,一座闻名世界的桥。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上罕见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长虹桥以遗产点身份位列其中。作为浙江北大门的守护者,长虹桥也是运河进入浙江的标志性建筑。
初秋时节,站在桥上眺望远方,不时有满载货物的船只缓缓驶来,在运河中泛起阵阵涟漪。桥西,是遐迩闻名的一宿庵、一里街;桥东,新建的长虹公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点缀。景观与文化的紧密衔接,让这里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有清新的现代文明气质。
“今天的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在浙北平原地区软地基上要修建一座跨越大运河的桥并不容易,这座桥建了整整11年。”嘉兴市图书馆原馆长崔泉森介绍。据传,长虹桥施工时采用“堆土法”建造,即石块砌到多高,土就堆到多高,逐层向上,将巨石砌成拱形。“这在当时可算是创举了!长虹桥历经数百年仍巍然挺立,也充分体现了造桥时的高超技术水平。”崔泉森感叹道。
【时代刻印】
千年不息的运河水,如汩汩流淌的大动脉,联结着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传统和现代。如果说水是流淌着的旋律,那桥便是这旋律的音符。音符背后,是故事。
除始建时的耗时长、工艺精外,历经多次重修的长虹桥更展现着凝人心、聚合力的一面。资料记载,明嘉庆年初,长虹桥出现严重破损,给运河两岸居民通行带来极大不便。当时在京城经商的里人唐秉义听说此事万分焦急,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长虹桥修复好。“吾归,必为是桥。吾老矣,虽殉焉,勿恤也。”为募资集款修桥,唐秉义与里人谢丕勋、陈嗣昌等四处奔走着、发动着。
“这次长虹桥重修前后历时5年,总费银两32000多两,出资者有数百人。”王江泾镇文化站站长陈宏伟介绍说,重修背后正是“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的演绎。方便百姓展现着“善”“和”,四处募捐体现着“勤”,精工细作代表着“美”,而不惜代价前赴后继则是“勇猛精进”的生动写照。
行走长虹桥,与历史对话。拾级而上,它仿若健硕壮年,一步一级走来掷地有声;站在桥上,它又如沧桑老人,见证着这座水镇的成长和发展,铭记着那些曾经的伤怀和感动,倾诉着运河两岸的时过和境迁;跨步而下,回望时间长河,它却依稀仍是个少年,风华正茂。
长虹桥,正是那镌刻于王江泾人心中的文化地标和精神符号。
【精神传承】
时代是精神的试金石,精神是时代的推进器。风起云涌的时代淬炼了富有历史特点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嘉兴人素有的精神特质在新时代闪耀出与时俱进的光华。“勤善和美”的理想追求、“勇猛精进”的作风状态在一代又一代王江泾人中传承。
数百年来,长虹桥下舟船如流、水运如织,“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丝绸集市在这里形成。水乡富饶的背后,是勤勉劳作的背影。募资建桥、集款办学,这里也从不曾缺少善的举动。长虹桥畔,飘香至今的荷花更是王江泾人对和谐美好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与长虹桥一样,在王江泾镇,还有一位遐迩闻名的名人:刘猛将。民间传说中,这位带领江南百姓灭蝗的英雄不仅在危难时勇猛无畏,更在艰苦时组织百姓下湖捕鱼捉蟹摸蚌度饥荒,后因劳累过度不幸溺水身亡。怀揣着对刘猛将的崇敬和感激,每年自发开展的江南网船会集聚千船万人,祝愿顺利、感恩美好。
“我们将把凝聚着全市人民智慧的8个字铭记在心中,落实在工作上,为奋斗打上‘勤善和美’的底色、‘勇猛精进’的亮色,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秀洲区委常委、王江泾镇党委书记帅朝晖表示,刻印着“勤善和美”的王江泾人,也将展现出“勇往直前、猛志常在、精诚团结、进德修业”的使命和担当。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姿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王江泾镇开启了勇敢追梦、精进奔跑的新篇章。古朴而端庄的长虹桥,新增了几分“勇猛精进”的铿锵气质,见证着新时代的新气象。